正在热映的国庆档电影《我的我的祖国》,其中《北京你好》这一段落,葛大爷的表现全场最佳,把一个地道的北京大爷演绎得入木三分。被观众亲切称为
“大爷”的葛优的成名之路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葛优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电影演员葛存壮,曾在银幕上塑造众多深入人心的“反派形象”;母亲施文心则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编辑。这样的“电影世家”,葛优的从影之路也一定顺畅?其实不然。
10多年前,葛优的母亲出过一本家庭传记叫《都赶上了》,这个书名是葛优起的,意思是像他这么一个长相平平,从小也没显露出什么表演天分的人居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这可不就是“赶上了”吗?当然这只是葛优的自谦,回顾他的成名史,并不是只靠运气那么简单。
性格腼腆内向,葛优当年是喂猪的
葛优的父亲葛存壮是北影厂演员,当年演过不少配角,也算颇有名气,葛优的妈妈施文心是北影厂剧本编辑,资深文字工作者。北影厂是名人院,葛优的好几个同学是明星后代,他在其中属于默默无闻型。虽然出生文艺家庭,但从小腼腆内向,除了会拉点二胡,没什么文艺特长。
1976年,19岁的葛优高中毕业,到北京郊区的昌平县兴寿公社插队,成为最后一批知青。葛优喜欢小动物,没事就跑到养猪场,待着看猪。猪倌觉得这小伙子挺不错,就跟队里汇报,要求把葛优调过来养猪。于是葛优也成了一名猪倌,主要工作就是喂猪、打防疫针、给猪接生等等。这一干就干了两年半。
1978年恢复高考,知青们都跃跃欲试,各单位也纷纷到农村知青点去招工,葛优有点美术基础,家里希望他去考个电影学院的舞美或者摄影专业,但葛优突然说想当演员,父母都吃了一惊,家里人也知道他外型没什么优势,而且打小也看不出有什么表演天分,再有就是葛优性格有点蔫,放不开,父母都觉得他并不适合当演员。
但葛优执意要考演员,一开始,父母只是看着他折腾。他先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一试就被刷下来了。接着考青艺,考官让他表达对周总理逝世的真实感受,葛优哭得一发不可收拾,考官认为他自控能力不行。
考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希望,葛优准备回农村继续喂猪,临走前一晚,他父亲有个朋友过来说,全国总工会文工团要招学员,要不再去试试吧,葛优就留了下来。这回考试葛优每一关都过得很顺利,尤其是小品表演《喂猪》,那些场景都是他最熟悉的,在台上挥洒自如,用他的话说,“别看台上没有猪,但我眼里全是猪。”
通过考试后,葛优正式成为全总文工团的学员。跟他几乎同期,在那前后两年考入专业剧团或专业院校的演员有:濮存昕、张丰毅、张铁林、谢园、陈道明等等。导演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顾长卫、李少红、霍建起、张黎等等。他们都成了日后中国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
踏入演艺圈,跑了十年龙套
葛优进入全总文工团后,跑了整整十年的龙套。一开始演话剧,第一个角色是演领导的秘书,台上的表现非常生硬、拘谨。葛优每一次演出他父母都会去看,不管在哪里,无论刮风下雨,必定到场,看完后会给他提一大堆的建议。1985年,因为父母在北影厂的便利,葛优开始演一些电影的配角,第一部戏是《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之后又演了《山的女儿》、《女儿楼》、《私奔》等电影,都是反响平平,如果不提根本就没有人记得他演过这些片子。
那时候葛优母亲已经觉得他干演员这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正好儿童电影制片厂刚成立,缺人,她想让葛优过去当个摄影助理,学点技术,可能还是正路。他母亲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因为她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演员,一辈子没演什么像样的戏,就老了,退休了,做了一场明星梦,几十年青春付之东流。而且葛优之前谈了个女朋友,家里条件不错,但是看着葛优一直是个龙套,事业没什么起色,就把他给蹬了。葛优现在的妻子贺聪是之后认识的,就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
葛优母亲让他写申请报告调到儿童电影制片厂,他没说写,也没说不写,就是一直磨磨唧唧,他母亲挺着急的。但父亲葛存壮却说,演员这行当,摔摔打打就会了,随他去吧。
凭借电影《顽主》,迎来命运转机
葛优表演事业的真正起点,是1988年拍摄的由王朔小说改编的影片《顽主》,他的外型与表演都恰合了王朔笔下那种“冷面热心”幽默成性的小人物。
当时,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米家山导演在选角的时候看到了葛优的照片,觉得他这个蔫不拉叽又相貌平平的样子特别符合戏里无业青年的形象,葛优一直觉得就是演一个小配角,试镜的时候很放松,米家山一看这状态不错,就把“杨重”的这个主角给了葛优。他扮演的杨重,后来基本上成了他在冯小刚电影里所有角色形象的原始模板。直至后来王朔再次出任编剧的《私人订制》,葛优饰演的角色仍借用了他在《顽主》里的名字,杨重。
葛优根本也没觉得这片子能火,因为这个电影在当时属于“非主流”,演员除了马晓晴有点名气,其他包括张国立几个都不红,而且长相很普通,跟那些全是帅哥美女的电影一比,简直拿不出手,加上这个题材也比较冷门,原著是王朔写的,当时本来就是很有争议的,电影讲的是几个城市无业青年的故事,跟主旋律完全搭不上边。
忽然有一天,葛优妹妹葛佳的一个同学鸣鸣来他们家玩,鸣鸣在电影学院读书,她说,你们家葛优震了,我们刚看完《顽主》,大家都说葛优演得太棒了。葛优父母赶紧去看了这个电影,果然葛优演得特别松弛,而且这个电影幽默调侃的风格,在当时相对严肃的电影氛围中,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电影院里笑声不断,观众反响非常好。最终,葛优凭这一角色,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提名。
和冯小刚合作喜剧,成为黄金搭档
之后葛优片约不断,连续拍了《围城》《老店》《过年》几部戏,知名度越来越大。90年左右,冯小刚王朔几个人策划了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戏里“李冬宝”这个角色,冯小刚当时脑子里的唯一人选就是葛优。那时小刚跟葛优还不认识,但之前看了《顽主》,对葛优印象极为深刻,可谓神交已久。王朔跟葛优见过几次面,算是认识,但也不熟,于是冯小刚拉着王朔,无论如何都要去找葛优。
那天下着大雨,两人找到葛优家,结果住在隔壁的葛优妻子的嫂子告诉他们葛优出门了,于是两人就在楼下自行车棚等着。王朔那时已经是大腕了,竟然被冯小刚央求着在凄风冷雨中站了俩小时,冯小刚的这种执着也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成事,不是没有原因的。
葛优最终接了《编辑部的故事》,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其正确的选择。这部剧播完之后,葛优彻底火了。之后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葛优连续演了张艺谋的《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拿了大奖,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通过《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和冯小刚结成了深厚的友谊,1997年,华语贺岁片开山之作《甲方乙方》,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先河,正式宣告了“冯葛配”这一黄金搭档诞生。从此,两人深度绑定,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冯氏喜剧,他们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最佳品牌。“铁打的葛优,流水的女主”一度传为佳话。
大腕的自我修养
葛优在冯氏电影里塑造的小人物,充满市井气息,却绝不市侩。他们拥有中国底层百姓的智慧,也时不常冒出小市民的幽默和狡黠。他们热爱生活,努力生存,虽然对现状不满,却不会激烈反抗,而是用自嘲消解无奈,底色是生命悲凉的复杂况味。
葛优与华谊兄弟的缘分则始于和冯小刚合作的电影——《没完没了》,这也是葛优和华谊兄弟第一次合作,并自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葛大爷相继与华谊合作了《大腕》、《卡拉是条狗》、《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私人订制》等片。
近些年,葛大爷渐渐较少在大银幕露面,也告别了曾经的“小市民幽默”定位,只偶尔接一些不同路数的电影,如和姜文合作的《让子弹飞》、《一步之?!?,还有华谊出品、程耳执导的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以及正在热映的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
葛优自成名以来,除演好自己角色外,一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更是与花边新闻绝缘。当然,这与葛大爷淡泊名利、深居简出的性格不无关系。认真对待表演、塑造好的的角色,就是一个演员对观众最大的尊重,其它一切都无关紧要。从这点来说,我们现在这个喧闹的娱乐圈,着实需要更多葛大爷这样低调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