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早年间做了个梦。这梦说来奇特,他经营着一家高级餐厅,梦里去寻食材,须得最干净无害的食材,然而这是极难的。他便坐上船顺江而下,江水忽然停住,他从船上下来,摔了一个跟斗,抬头一看,头顶似乎悬了“武陵”二字。
他不知为何心里极欣喜,忘了寻食材。身旁忽然多了架古琴,忽置身于高山流水处,篁竹复啸,清风徐吟。他手指拨动琴弦,梦这时醒了。
他坐在床上,窗半开着,有风吹进来,日光透过窗外的树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影。他有些失了神。
第二年,他在医院里见了儿子最后一面,与妻子办了离婚手续,竟有些思念起那个梦。他把餐厅交给朋友打理,独自去了浙江。
从杭州走过,见了许多的游客,拍照的,写生的,购物的。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似乎是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复少见,心理疲劳了。他的包里放着一本陶潜的《归去来兮辞》,他去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
农村正如他想的一样,贫穷又富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几乎与世隔绝。有极秀丽的景色,农田随处可见,住宅是清一色的平房,青砖为墙,黑瓦为顶,屋内是木做的房梁,鸡鸭鹅猪羊皆是他们喂养的家禽。一些人家养狗或牛,正如古代人一样。
四季的风雨都是极其温和的,因而作物都极旺盛的生长。应该是最干净的食材。陈先生想。他决定以后来这里采购食材,他便走了。
两个月后,他又来了。他带了一车的木材,他要在这里建一个书院。当地的农民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只是觉得这个人不像老板,电视剧里的老板不都穿的笔挺,大腹便便吗?他们吃晚饭时便这么讨论。接着又为自己的保险金发愁,今年还不交的话,以后拿什么来养老呢?生一场病可就又穷了……
陈先生想,自己也五十多岁了,无妻无儿,也有积蓄,何必再像年轻人一样打拼呢?隐居吧,怡养性灵,这里山水多好啊。他打电话问下一批木材何时到,司机说快了,可是他又等了好些天,他怀疑自己在做梦。
村里今年有几个人考上了大学,出去了。村子还像从前一样,辛勤地劳动着。五亩地,几只鸡,两头羊,足够忙一个季节。他时常去农民家里闲逛,参观他们的磨坊,看他们如何榨油,如何用犁耕地,参加他们的婚嫁丧事。日复一日,他有些陶醉。
他早已不喝红酒了。村里有人给他送来新酿成的米酒,他大口喝下去,觉得香甜,从此每年都酿起了酒。
书院在他喝下第一碗自己酿的酒时建成了。他给它起名叫梦园,为了照应他的梦。
他在书院里开设了音乐课,他希望他们变成自己梦里的人。他邀请自己的大学同学——如今的一位作曲家,到这里小住。于是书院里有了音乐家,还有了书法家,画家,作家……书院真正成了书院,一个梦园呐!他们教这些农民弹古琴,下棋,练字。他给来这里工作的农民都交了五险一金,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知道这里依然是个贫穷的地方。
他害怕这贫穷,这贫穷会让他们放弃古朴的耕作和生活方式,这贫穷会让他们离开这儿,再回来时就是这里毁灭的时候。
过晌午,他用半生不熟的方言和农民们聊天。
“小何,上次你不是去看对象了吗,怎么没动静了呢?”
“没啊,不成……”
“你不要这么患得患失的,你得……”
“不是'换',我看得上她,人家看不上我啊……”
一群人便笑起来,那个“小何”也跟着不好意思地笑。
他觉得自己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他喜欢和农民待在一起的感觉。
那天他给全村人挨家挨户地拜年,见到一个五保老人,他送上了一千多元钱,老人眼角淌下一行浊泪,弯腰想要跪下。他心里一阵疼,拦住了他。走出屋门,仰天叹了一声。
他又想起那个梦,现在一切似乎都成了真的。这里从来没有机器的声音,从来没有复杂的心灵。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脆弱。
如果他们不再为生计发愁,同时依然如此古朴单纯的生活,那该多好。他的梦是这样的。他帮村民们解决了许多事情,他用琴声告诉他们,这里值得留下。
他很少再去想起那个梦,一年又一年,似乎也忘记了自己几岁,他端起酒碗时,忽地想起那句诗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