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写作更是如此,即便饱读诗书,没有经过输出的练习,写出来的文字也是磕磕绊绊。输出是一个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将不断的输入和自身原有的知识无缝对接,互相融合,才会令知识体系更加的丰厚饱满。
有时候看到别人洋洋洒洒的文章,感觉他说的不正是我心里想的吗?或者心里不屑的嘲讽,这样的文章也好意思面世,观点落入陈套,分析浅尝辄止。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提笔呢?有时候看到一篇和自己心灵契合的文章,激发了内心深处也想写点什么的欲望,但在落笔的一瞬间,千头万绪不知所言,于是又轻易的选择了放弃。
我在码字之初,有幸遇到了《成为作家》这本书,他就像一名循循善诱的启蒙老师,在写作的路上为我指明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读了三遍,而且成了枕边书之一,无论是找不到素材的时候,还是写作迷茫的时候,都会拿出来随手翻一翻。
针对写作之初的各种困难,书中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将写作中可以传授的经验,倾囊相授,只要你勇敢的接招,克服写作之初的各种困难,你的写作就成功了一半。
01
作家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一定只有出书才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为自己书写,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为儿女书写,记录参与生命成长的点点滴滴;为工作而写,助力事业更上一层楼。
只要有开始写作的冲动,就勇敢的提笔,大声对自己说“我要写作”。
坚定写作的信念,克服自卑心理,在写作之初,比任何写作技巧和满满干货的经验更重要。
写作就像爬山,既然渴望山顶的风光,就无需坐在山脚道听途说别人眼中的风景,勇敢迈出第一步,山顶的风光已经在你心底。
我在简书写作一个月的时间,共发布了16篇文章,点击量最好的也就一百多,有的时候也会气馁,时长安慰自己,最少我在写作的路上,只是前进的速度比较慢而已。
“你有权利写出世界上最垃圾的文字”,不要在写作之初就渴望什么优美的文字,什么灵感,什么文思泉涌,这样负重前行,就丢失了写作的乐趣和快乐写作的初衷,阻止了“才思的涌动”。
02
勇敢的写作之后,就会将一篇篇精心打磨的文章公布于世,忐忑不安的等待读者的宣判。但是由于三观的差异,每个人都有权利或抨击、或嘲笑、或是一堆大大的口水。但我们大可不必介意,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冷处理。让自己再自私一点,只要是能够保证自己无障碍写作的素材,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一句谚语“尽管狗在狂吠,大篷车依然在继续前进?!?/p>
无需在意别人的评价,更不必产生挫败沮丧的情绪,无谓的自尊和羞耻感在信念面前,宛若风中的飞絮,仅仅是从眼前飘过而已。有人对李宗盛说“你这么丑,还没有天赋,怎么能唱歌?”现在对于李宗盛的歌曲,谁不是耳熟能详。
崔永元在第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有人说“这孙子是谁?”崔永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央视金话筒奖”的获得者。
这样励志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心中永存信念,让明天的你也成为别人口中的励志哥/姐。
03
对于有的作家而言,曾经写出过一篇爆文,或出过一本书以后,却无法再复制以前的成功,更没有称心如意的佳作面世,被称为“一本书作者”,在外行看来,这近乎荒唐,是作者的半途而废。既然已经掌握了技巧,怎么可能写不出其他的文章。
最初的写作动机,或许只是为了缓解某种压力,以自传的性质写出令读者满意的作品,压力得到释放之后,再无其他素材在笔下源源不断的输出。
曾经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市面上如何畅销,那都是属于昨天的辉煌。面对今天,以一切归零的心态,重新上路。
提起苏轼,估计无人不知,天才的文学巨匠呀,现存诗作大约四千多首,词作三百四十多首,但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脍炙人口吧。
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有很多,书评、影评、旅行,追社会热点、朋友的故事等等,只要留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保持好奇心,发挥对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去写,无论是否畅销,都和自己无关。
读书和写作,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大脑就像一座蓄水池,一味的输出,而不重视输入,总有一天蓄水池会干涸。输出的同时,保持积极的输入,甚至成倍的输入,输出才能够源源不断,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04
要想成为一名作家,至少应该具备作家应该拥有的态度,“有足够的自信,全面充分地,满怀激情地面对现实人生”。
在下笔的那一刻,有足够的自信,为故事设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
单薄的情节,无法引起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拘谨的语言,让读者如鲠在喉;突兀的结尾,如雪上加霜一般,成了压死整篇故事的最后稻草。
这些虽然和个性有关,但作者要学着用生活经验指导故事情节的推进。勇敢的剖白自己,用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也不乏是一篇上上之作。
05
“如果一个人急于求成,想要立竿见影地学习做好某个工作,那他可能会面对失败,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
写作是孤独的,是漫长的孤军奋战,但请勇敢的开始写作吧,哪怕是为自己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