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德洪曰:昔南元善刻《传习录》于越,凡二册,下册摘录先师手书,凡八篇。其答徐成之二书,吾师自谓:“天下是朱非陆,论定既久,一旦反之为难。二书姑为调停两可之说,便人自思得之?!惫试坡嘉虏嶂渍?,意亦以是欤?今朱、陆之辩明于天下久矣,洪刻先师《文录》,置二书于《外集》者,示未全也,故今不复录。
其余指知、行之本体,莫详于答人论学与答周道通、陆清伯、欧阳崇一四书;而谓格物为学者用力日可见之地,莫详于答罗整庵一书。平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惟恐吾人不闻斯道,流于功利机智,以日堕于夷狄禽兽而不觉。其一体同物之心,譊譊终身,至于毙而后已。此孔、孟以来贤圣苦心,虽门人子第,未足以慰其情也。是情也,莫见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此皆仍元善所录之旧。而揭“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言下即得入手,此又莫详于答文蔚之第二书,故增录之。
元善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奸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斯录之刻,人见其有功于同志甚大,而不知其处时之甚艰也。今所去取,裁之时义则然,非忍有所加损于其间也。
注
【德洪】,陈荣捷注,姓钱,本名宽。避先世讳,以字行,改字洪甫,号绪山(一四九六至一五七四)。浙之余姚人。初读《传习录》(今之上卷),心颇怀疑。阳明平濠归越(一五二一),先生与同邑数十人请学焉。四方之士来学于越者甚众。先生与王畿(见第二五七条,注一)疏通其大旨,然后卒业于阳明。一日时称为教授师。阳明征思田(广西,一五二七至一五二八),先生与王畿居守越中书院。嘉靖八年(一五二九)与王畿入京殿试。途中闻阳明卒,不试,归而奔丧。三年后(一五三二)乃赴廷试,得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坐论宠臣郭勋死罪,因以下狱。勋死,始得出狱。在野三十年,无日不讲学。江浙楚广皆有讲舍?;谱隰嗽唬骸跋壬肓ㄍ蹒埽┣字搜裘髯罹?。习闻其过重之言。龙溪谓寂者,心之本体,寂以照为用。守其空知而遣照,是乖其用也。先生谓未发竟从何处觅?离已发而求未发,必不可得。是两先生之良知俱以见在知觉而言,于圣贤凝聚处,尽与扫除。在师门之旨,不能无毫厘之差。龙溪从见在悟其变动不居之体。先生只于事物上实心磨炼,故先生之彻悟不如龙溪,龙溪之修持不如先生。乃龙溪竟入于禅,先生则不失儒者之矩矱。何也?龙溪悬崖撒手,非师门宗旨所可系缚。先生则把缆放船,虽无大得,亦无大失耳?!埃ā睹魅逖О浮肪硎唬沉希┎慰础睹魇贰肪矶巳?br>
【元善】,陈荣捷注,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一四八七至一五四一)。陕之渭南人。正德辛未(一五一一)进士。嘉靖三年(一五二四)以郡守称门生。官历郎中知府。入觐以考察罢官,盖执政者方恶阳明之学也。家归讲学,重致知慎独。王学之传播于陕,其功为多。参看《明儒学案》卷二十九,页十一上下,与《明史》卷二六四?!驹健浚氯俳葑?,今浙江绍兴县。
【八篇】,陈荣捷注,即八书,分别为《答徐成之》二书,《答人论学》一书,《答周道通》一书,《答陆原静书》,《答欧阳崇一》一书,《答罗整庵》一书,与《答聂文蔚》之第一书也。日本注家谓应作九书。盖《答陆原静书》实有两书也。
【《答徐成之》二书】,陈荣捷注,载《全书》外集卷二十一(页九下至十七下)。
【是朱非陆】,陈荣捷注,淳熙二年(一—七五)朱子与陆象山(名九渊)初会于江西信州之鹅湖寺,话不投机,象山讥朱子为支离。别后朱子以象山为过于自信,且空渺近禅,象山亦以朱子迷情传注。学者以朱子偏于道问学而象山偏于尊德性。此虽言之过甚,然朱子之以性为理与象山之以心为理,相背而驰。所谓朱子理学与象山心学门户之争,历数百年之久。
【文录】,陈荣捷注,即《全书》第四卷至第二十五卷。
【《答人论学书》】,陈荣捷注,即《答顾东桥书》,第一三〇至一四三条。
【《答周道通书》】,陈荣捷注,即第一四四至一五〇条。
【《答陆原静(清伯)》二书】,陈荣捷注,即第一五一至一六七条。
【《答欧阳崇一书》】,陈荣捷注,即第一六八至一七一条。
【四书】,陈荣捷注,指答周、陆、欧阳之四书,连《答人论学书》共五书。
【《答罗整庵书》】,陈荣捷注,即第一七二至一七七条。
【《答聂文蔚第一书》】,陈荣捷注,即第一七八至一八四条。
【《答聂文蔚第二书》】,陈荣捷注,即第一八五至一九四条。
【遭奸被斥】,陈荣捷注,即上注二亦云“入觐以考察罢官”。
【时义】,陈荣捷注,指《答徐成之书》中朱、陆问题已过,而《答聂文蔚第二书》之“致良知”与“必有事焉”等说,乃王学之新进展,为上卷所未及也。
【而绝无有纤芥愤郁不平之气】,邓艾民注,嘉靖五年,南大吉罢官归,途中致王守仁书,王答书有云:“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保ā度椤肪砹洞鹉显啤罚?br>
引陈荣捷注,东正纯云:“此卷(中卷)南元善(大吉)兄弟所增入,即《传习后录》是也。上卷文成初年之见居多,而下卷则殁后钱绪山(德洪)之徒撰(录)之。惟此卷晚年亲笔,纯粹无可疑者?!庇衷疲骸按蠹ㄊ咨剖樵?,刻《传习录》,大徇同志。文成之学盛于天下,大吉之功居多矣。
笔记
德洪记:以前南元善在浙江绍兴刊刻《传习录》两册,其中下册摘录先师(王阳明)八篇亲手书信。在答徐成之的信中,老师说到:“天下肯定朱熹否定陆九渊的论断已经很久了,一时难以改变。这两封信算是调停两可的说法,希望学者可以自己思索明白?!彼阅显瓢选洞鹦斐芍椤贩旁谙虏嶂祝遣皇且彩钦飧鲆馑寄??现在朱、陆之辩已经明于天下,我刊刻先师《文录》,把这两封信放在《外集》中,这次刊刻就不再收录了。
其他关于知、行之本体的论述,没有比《答人论学》(即《答顾东桥书》)、《答周道通书》、《答陆原静(清伯)书》、《答欧阳崇一书》这四封信更详细的了;而关于格物为学者平日用功方法的论述,没有比《答罗整庵书》更详细的了。先生一生冒天下之非难、诋毁、构陷,万死一生,孜孜不倦地讲学,惟恐我们不闻圣人之道,流于功利机智,以至于不知不觉地堕落于夷狄禽兽。先生秉持万物一体之心,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这种孔、孟以来的圣贤苦心,即使是门人子第,也不能完全体会。这份苦心,在答聂文蔚之第一书中体现的最为细致。以上部分仍然和南元善刊刻的版本一样。而揭示“必有事焉”即“致良知”功夫,明白简切,使人听了就明白如何用功的,又属《答聂文蔚第二书》最为完备,所以增录进来。
南元善在先生被天下人广泛攻击的时候,毅然以身明道,结果遭到排挤罢官,但是没有丝毫忧郁、怨愤、不平之气,却满心为听闻先生之学而欣喜。人们都看到他刊刻《传习录》对同学们的帮助很大,但是却不知道他那时候有多么艰难。我这次刊刻所做的取舍,都是以先生之学的进展为考量,而不是要刻意在南元善版本上做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