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六月,又一年的高考。
就好像很多人很多年都会做着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考场,到结束还有一半没做完,你满头大汗地醒来,拍拍胸口,庆幸这是一场梦。
所以,我们都明白,也不该回避,这场考试对曾经参与的人而言多重要。
常?;峥吹揭恍┒巫樱醚钛蚬ひ焕嗟墓适?,也有前不久人大毕业生伍继红的悲剧。好像这场考试的结果又不再重要。泰戈尔曾经说过:“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彼裕蘼凼歉呖?,无论是未来的四年大学生涯,你是否从中获取生长的力量,才更重要。
我们在读书的年代,都被灌输过的一些谬论,例如:上大学你就轻松了。我当然知道,有很多人确实身体力行这样的谬论。但是身边依然有很多人,他们给我另一种上大学的模样,他们更接近应该的模样。
我不说人必须通过大学才能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但是在一个人风华正茂的年龄,依靠走向独立的阶段,有长达四年的时间让你思考、沉淀、尝试,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基地,它更应该是通识教育最好的时机,这四年里试错成本低,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紧箍咒,可以去做各种看似浪费时间但是自己却喜欢的事情,去接触各种领域的书籍。而不是让自己接触的视野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就业领域。
大学课程是不是没营养,没价值,这个争议一直有。我在大学的四年,也曾认为有些课程很没有意义,会逃课。但是我一直相信,专业是我喜爱的,课程是有导向的。我可以因为某个老师的授课方式和能力而逃课,但一定会在其他地方补回来。
我的专业同时需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各种学科。几乎每个阶段,我都额外购买当时我可以寻找到的相关的书籍作为补充。除此以外,我也几乎翻遍了我们旧图书馆里所有我感兴趣的文学类历史类哲学类书籍。为什么是旧图书馆?因为越是久远的书,越有内心的力量。
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我的专注力很低,所以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心理学时,知道在人的大脑里,神经元会记住人的每一次行为,重复次数多了,基底神经节便会形成“模式”,固定行为、情绪之间产生联系,使重复越来越容易,就形成了习惯。
这就好比现代人,每一次读书都忍不住摸手机,神经元便会记住读书和看手机之间的联系,周而复始,变成根深蒂固的坏习惯。
为了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几乎是把相关的专业不同的书放在一起,为了随时换脑,保持清醒的吸收状态,它带给我的好处是寻找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待我真正去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我不再需要去寻求知识和实践的联系,而是打碎和重铸书面知识的体系,通过实践去验证。
大学的本质是包容性和多样化的。大学里无论是参加社团、社会实践、学习或者运动等等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你是通过不断地尝试累积失败和成功的经历,来帮助你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这大概是人生为数不多的最纯粹又最有生长力的时光。
当然,任何事情犹如小马过河。
必须自己走一遭,才能真正知道与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