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末,很多人都做了年度规划,现在一月还有几天,有多少人还在坚持执行呢?
有一部分朋友,正在一步一步的做;但是大部分的人,早已把规划,扔到了角落不再过问。
个人规划能否顺利执行,和个人的意志力有关系;但更关键的还是制定的规划,是否可以一步一步去施行?
一份切实可行的年度规划,可以为个人未来一年的行动提供目标与方向!
而一份脱离实际,看着完美却不可能完成的规划,可能会摧毁追求美好自我的信心。
如何去做一份更具可行性,一定能够完成的年度规划呢?
本文将带你了解:如何不走出舒适区,就养成微习惯;以及如何运微习惯策略,制定完全可行的年度规划。
1、脱离舒适区的规划都是瞎扯淡
我有一个朋友小朱,在2018年底的时候,制定了2019年的年度规划。
规划内容有:每天跑步5公里、每周读一本书、每日写作2000字、每天冥想一小时……
规划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能长期坚持执行,绝对可以完成生活的逆袭,进入开挂的人生。
前两天,我遇到他,闲聊时,问起他的年度规划,执行的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经验分享?
他便开启了倒苦水模式:我认为我的意志力很强,完成那些挑战,没有一点问题。
执行的时候,才发现,太难了。5公里的跑步运动,只坚持了3天就放弃了。
我现在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规划,我已经把它放弃了,以后就顺其自然吧。
我听后,想了很久,是小朱的意志力确实不行?还是他制定的规划有问题?
直到后来我读了《微习惯》,才恍然大悟,小朱的规划,距离他的舒适区距离太远,失败是必然的。
一个很少运动的人,平均一天的运动量不到5公里,现在直接去挑战跑步5公里,活动量骤然增大,心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接受这样的刺激,身体就会产生逆转反应,抗拒这种改变!
俗话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
制定在舒适区以外的规划,失败的概率高达99%,小朱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会失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
在舒适区中会让人感觉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一旦走出舒适区,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人们在舒适区外,就会倾向于逃离。如果有选择的话,会立即回到舒适区。
建立在舒适区之外的规划,都是瞎扯淡!对大部分人来说,会是无法完成的挑战。
2、规划与舒适区的距离决定了意志力的消耗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目标越大,行动起来越困难,放弃的越快!
每个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有固定的行为、思维与语言习惯。当新行动和固有的习惯差距很大时,会造成一系列的不适应。
平时不怎么锻炼,突然去跑5000米。
平时不怎么读书,突然阅读50页书。
平时不怎么写作,突然去写2000字的文章。
这些行动远离了舒适区,可能依靠热爱与动力坚持两三天,但是很难坚持超过一个月,更不可能养成习惯了。
人类大脑很稳定,不易改变。它有一套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的固定体系——已有习惯!
有些人认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权威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66天到284天。和人的自控力、意志力、习惯的难易程度等有关。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时间跨度的,越是高难度的习惯,需要的时间也就越久。
人的大脑趋于保持平稳,抗拒改变!
行动突然变化,而且幅度比较大,就会与以往的习惯形成冲突,造成不平稳的潜意识,大脑就会抗拒这种改变。
建立规划的时候,距离舒适区越远,说服自己行动所消耗的意志力越多。
待意志力耗尽,行动缺少了动力,行动就会中止,甚至整个规划就会被放弃。
3、微习惯会拓宽舒适区
NoelTichy提出的著名的舒适区三圈理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
在习惯培养这方面来说,我感觉划分为舒适区、不适区和恐惧区更合适。
当行动超出舒适区,位于不适区的时候,大脑会有稍微的抗拒反应,但是并不强烈。
而行动处于恐惧区的时候,身体受刺激的部位,会给大脑发送非常不适的信号,大脑就会有剧烈的抗拒反应。
就像很少运动的人,对跑步500米与5000米的潜意识反应是截然不同的。
跑步500米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完成这件事所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价值远大于去做这件事所付出的成本,大脑的反应对跑步500米这件事,会持积极的态度。
当目标设定在5000米的时候,大脑会自行计算行动需要付出的意志力、精力与体力,与得到的回报是否成正比。
而过程的艰难,往往会让人们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人们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付出。
大脑就会很难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得不到正向的反馈,就会抗拒改变。
那么微习惯是如何完美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舒适区与不适区虽然有边界,但并没有那么明显。不适区与恐惧区也是一样的。
比如舒适区的运动量在500米以内,我们把目标设定在600米,虽然会有稍许的不适,但大脑对这小小的改变不会太敏感。
而且完成目标所获得的成就感,价值远大于行动需付出的成本,大脑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去执行。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当我们习惯了600米的运动量之后,此时我们的舒适区边界,已经由原来的500米,扩展到现在的600米。
这时候,就会形成新的舒适区,新舒适区会比旧舒适区的范围更大。
我们一步步把行动与目标提升到1000米、3000米、5000米的时候,舒适区也在不断的增大。
这就是一种用时间换空间的经典应用!
某一天,我们可以轻松做到每天5000米的运动量,我们的舒适区边界早已扩展到5000米之外。
舒适区的边界,是可以通过微习惯策略,不断向外扩展的。
同时,运用微习惯策略,会不断的打破旧舒适区,形成新舒适区。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需要消耗大量意志力,去说服自己行动的地方。
整个过程是如此的自然,几乎毫不费力。。
4、运用微习惯建立2019规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但是每个人的舒适区边界是不同的,在制定规划之前,我们要先找到自己的边界。
读书:每天可以轻而易举的读完多少页?
写作:每天可以不费心思的写完多少字?
运动:每天可以很放松的做多少俯卧撑?跑多少米?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接受的训练不同,在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规划时,也不同。
有运动基础的人,舒适区在1500米,而没有基础的人,舒适区在300米。
有写作基础的人,舒适区在写1500字,而没基础的人,舒适区可能在100字。
如何找到自己的舒适区呢?
例如跑步,统计自己跑多少步,可以脸不红、心不喘,非常轻松的完成,这个就是你跑步的舒适区边界。
例如写作,随心所欲的去写,直到不想写的时候,检查字数,这就是你写作的舒适区边界。
每个人的舒适区边界可能不同,但是有一个原则是相同的: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
不要把目标订的过高,让大脑感觉特别困难。尤其是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在从开始行动到完成目标这个过程中,持续的让自己感到轻松愉悦。
微习惯还有另一个好处:可以同时开展好几个微习惯,几个微习惯之间并不会有影响!
每一个小习惯,都从最简单的开始,并不需要精力与时间的耗费。这就给我们同时开始几个微习惯,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每天阅读10分钟,运动10分钟,写作10分钟、唱歌10分钟、练英语10分钟……
每天只需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同时养成六个习惯,是不是效率很高?
而且,它们可以在零碎的时间就可以完成,等车时、坐车时、中午休息时……
朋友们,举起来你们的手告诉我,用微习惯来进行习惯的培养是不是非常简单?
文/浅海
本文原创,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