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西格尔重磅力作,一次飞跃式大思考,心智的力量如何创造更好的生活、教育、社会和未来。
融合了神经生物学、量子物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的最新观点,提出了一个新的心智观——心智存在于我们的内部,也存在于我们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中?;卮鹆艘幌盗泄爬隙畎碌恼苎侍猓何沂撬掖幽睦锢?,我要到哪里去,给读者带来对自我、对身体、对周围的人以及整个世界的新认知。
心智仅仅是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代名词吗?或者说,心智仅仅等同于对我们的情绪与思维、记忆与梦、内在觉察和相互联系的感受吗?如果心智同时包含我们对这种每时每刻“活着”的内在感觉的觉察方式,那么心智的成分就还包含被我们称为“意识”的体验:我们借助这些体验保持觉察,并由此知晓主观生活中的内容的展现方式。因此,心智这个概念至少包括了意识,即我们觉察内在体验和主观生活的方式。
人的心性与思想,会衍生及延伸出各种心态与状态,附注于各人付诸在环境中的思言行为,形成不同性质或念向的言行能量,使其作用于社会关系或社会活动之中,与他人产生相对性的影响与反馈,循序尝试,重复修正,终而塑造出被各种环境接纳及认可的品行与价值,也就是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的有效结果。形成这一有效结果的亲身经历,在整个过程中,逐步促进各人心与思的认知层面。从做人做事轻易被情绪掌控的感受,通过坚韧地重复尝试及修正终而见效适应后,提升至应当如何做人做事的感知;续以,为达使命、百折不挠;恪职坚守、蜿蜒亦往。在极致执行与心思沉淀之后,再无情绪波澜,廓然心境,感悟人生。各人会把自己塑造有效结果的实践过程中,心思产生的感知与认知,作为自我对主观与客观的思言行为,应当遵从的对错标准;也会据此标准形成看待与对待“环境”的定义与固守,甚或强扭。各人长期固守的行为模式与标准,自然地把“心智”养成一种对环境中的人、事、物,悄无声息的、具有个人喜好的区分与评判;同时,心性与思想,也会因为长期的固守而形成“习以为?!保抟馐兜亍昂鍪印弊约菏笨瘫3挚凸鄣奶?,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标准的“好坏、优劣、善恶”的区分与判断。最终可言:你是什么样的人,全由“心智”悄无声息的评断,自然而然地靠近或吸引什么样的人。
心智定义:
即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根据指导其行为。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获得知识;2)应用知识;3)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力量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相互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
如何让心智世界保持活力,持续生长?
人是如何成长起来,变得更加强大的?
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自己的回答。
可能有人觉得,要经历挫折和失败,人才能有所成长;可能有人会认为,人的成长,就是终身学习,不断地突破过往的自己;也可能有人认为,只有经历尽可能多的事情,人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这些对吗?都对。但我想从一个更底层的角度,来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自己:
当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你会觉得,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没想过还能有这样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从大学里毕业,开始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往学到的知识,似乎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你需要重新去适应社会。
而当你有了一定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之后,你会感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刻,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视野也会全然不同……
这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可以说,成长,就是不断用新的认知打破旧的认知,重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世界看作一个自然演化着的、庞大复杂的系统,把我们的“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那么可以说:
人变强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这是一切的基础,也是一切的根源。
如何让心智世界保持活力,持续生长?
非整合性
前面说过,大脑会给我们设下牢笼,让我们坚信“自己是对的”,从而走进不断自我强化的死胡同里。
要对抗这一点,就需要锻炼我们的“非整合能力”。什么意思呢?它指的就是“在心智世界中,容忍不一致信念的能力”。
简而言之——
旧模式:我们的心智世界,以某几条信念为中心,其他跟它们相抵触的信念,要么被曲解,要么被抛弃,以此来保证心智世界的平衡。
新模式:我们的心智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信念,它们之间可能是彼此矛盾、彼此相悖的,但我可以忍受它们,任由它们独立存在,彼此颉颃,互相抵牾,无需整合。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在平时多去训练了:
第一,当你接触到一个你抵触、排斥的信息时,不要急于摆脱它,先让它在脑子里转一转,思考它的合理性;
第二,当你接收和关注到一个事物的某一面时,试一试去想象一下它的另一面;
第三,不要依赖于旧的规则和框架,时刻做好心理准备,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将有助于你不断跳出大脑的“舒适区”,让思维保持生命力。
整体视角
在一个位置待久了,你的视野就会逐渐变窄,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从而让心智世界失去空间。
如何破除这种限制?
这就需要你从更高的层次,从整体去看待自己所在的整个系统。
第一,试着摆脱位置的限制,去接触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情。比如:如果你是跟事打交道的,不妨试着跟人接触一下;如果你是跟人打交道的,也不妨试着磨练自己对产品的眼光和品味。
第二,如果你一直埋头于某个行业、某个位置,试着跳出来,从整个商业链条去思考,去寻找新的机会和切入点,从而提升你看待事物的视角。
第三,遇到和发现问题时,不要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到整个系统里面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了问题的存在?
慢慢地,你也许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
多样化
我一直是多样化的拥趸。为什么呢?因为单一就意味着脆弱,只有提高多样性,才能同步提升自己的稳健性和反脆弱性。
无论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职业生涯,还是资产配置,我都不推荐“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尽量去丰富自己的选择。
学一门技能,培养一门爱好,发展一项副业,广泛涉猎别的领域……如果有机会,不妨多试试别的可能性。
它们未必有用,未必能用,但一定能帮助我们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由此,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运转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还存在哪些其他的可能性。
实验思维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去接触新事物,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观察、思考、复盘和反思,从这个新事物中,提炼出新的概念、规则和框架,丰富我原有的心智世界。
这就是“实验思维”。不单纯以成功为目的,而是以探索和思考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体验它、理解它、思考它,来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这些新事物,小到一个技巧、一个工具,大到一项职能、一个领域、一个行业,都是我可以去“做实验”和收获经验的对象。
连接一切
世界永远是互相联系的。不妨保持这么一个信念:我们目前所见所知的部分,只是世界这张庞大网络之上的一个小小的局部;我们觉得新奇的现象,总会有??裳性砜梢越馐?。
而这些原理,又可以向下挖掘,进一步把更多的现象和应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星罗密布的结构。
什么是“认知升级”?实际上,就是借由某个契机,某个关键节点,突然打通了一切障碍,把过往各个零散的点串联了起来,形成一张网络。
这才是最高层级的快乐,也是我们不断突破认知边界、拓展心智世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