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和赢
孩子们要求看动画片,我说好的。孩子们要求看三集,我说不行,只能看一集,看多了伤眼睛。孩子们哭闹。我说,要么不看,要看就只能看一集。孩子们很生气,但是只能接受这个结果,看一集。
我赢了,孩子们输了。
吃饭时间到了,孩子们还想玩一会儿,我说好的,那再玩一会儿吧,约好再玩六分钟。六分钟到了,孩子们仍然沉静在游戏的世界里,不想上桌吃饭。我提醒她们如果现在不吃就要错过饭点了。孩子们听到这个就很生气,喊我坏妈妈,然后上桌吃饭了。
我赢了,孩子们输了。
我在干家务,孩子们过来说,妈妈陪我玩吧、给我们讲书吧,我很犹豫,现在不干完家务,意味着要留到晚上,但是孩子们很迫切,我放弃了家务,选择了陪她们,我和她们约定,玩多久,讲几本书。时间到了,书也讲完了,孩子们用各种方式让我留下来继续陪她们,于是家务留到了晚上,我睡得很晚。
孩子们赢了,我输了。
孩子们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到了晚上,我说玩具们要回家了,孩子们说玩具们不想回家,它就是喜欢这样躺在地上。我说,妈妈希望家里整洁,不希望这么凌乱,孩子们则说她们就喜欢乱乱的。我说不过她们,只能作罢,于是就这样满地狼藉。
孩子们赢了,我输了。
我们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逃不出“输”或者“赢”的模式,要么孩子赢,我们输,要么我们赢,孩子输。
谁都不喜欢输
有一对兄弟,哥哥12岁,弟弟10岁,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他们的父亲带他们去旅行,一路上两人矛盾不断,越吵越凶。
父亲觉得是哥哥的问题,把哥哥单独叫出去散步,聊着聊着批评起哥哥来。哥哥很委屈,他觉得父亲不了解情况,其实每次都是弟弟挑头,弟弟总说一些令他生气的话。他要求父亲单独叫车送他回家,他不想再和弟弟一起旅行了。
父亲叫来弟弟,要求兄弟两人开诚布公地聊一聊。
弟弟听说哥哥不想和自己一起旅行,而要回家,很伤心,问哥哥是什么原因让他这么讨厌和自己一起。哥哥回答,“就是因为你总说一些令我生气的话?!?/p>
弟弟沉默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说:“那是因为每次玩游戏你都赢?!?/p>
哥哥马上回答:“当然是我赢,因为我比你棒。”
听到这个,弟弟说不出话,泪眼汪汪,过了一会儿,他说:“是的,但是每次你都赢,我都输。我就是受不了每次都输,所以说一些话让你生气。我不想让你回家。我喜欢跟你在一起,我就是受不了每次都输。”
谁都不喜欢自己输,尤其在家庭关系中。
在输和赢之间来回摇摆
谁都不喜欢输,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陷入“输-赢”的思维模式中,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意识。
有些孩子,他们一直输,他们的父母则一直赢,这些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权威带入亲子互动中。当父母在维持秩序、或者一些规定时,会很自然地采取让孩子输的模式,孩子必须根据父母的规定行事。这种方式会让父母觉得育儿更容易一些,因为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最“方便”的。不过,习惯于让孩子一直输的模式,很容易导致透支情感账户,在孩子小的时候,这种模式能够实行,因为父母更年长,更强大,但是随着孩子长大,实行起来就越来越难。
长期处于输的孩子,往往信心不足、思维不明确,因为他们的判断力一直没有得到锻炼,在他们长大以后,他们更有可能一心追求外界的认可,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则更看重输赢,于是很难发掘自己的独特之处和天然禀赋。在一直输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也有些孩子,他们一直赢,他们的父母一直输。这些父母,是想讨孩子喜欢,认为让孩子开心最重要,于是沦为了溺爱。这种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有效,小孩子会很喜欢这样的父母,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无准则、无远见,会失去孩子对他们的尊重。孩子在毫无标准的环境中长大,往往不具备自律能力和责任感,这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这两种极端情况以外,最常见的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一直输,父母一直赢,但是慢慢的,父母逐渐产生了内疚感,因为孩子很不开心,孩子不喜欢自己一直输,父母觉得自己似乎有些过分了,于是父母开始放弃自己的需求,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于是变成了孩子一直赢,父母一直输,但是在此期间,父母一直处于压制自己需求的状态,他们的内心并不喜欢这种感觉。当自我压制到一定程度以后,父母又会转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孩子输、父母赢。于是就这样在输和赢之间来回摇摆。
身为父母,我们要留意,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陷入了摆钟模式,摆钟的一端是“输”,另一端是“赢”。
双赢,是唯一可行的长期选择
那么,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有,那就是双赢。
双赢,意味着父母既要考虑自己的需求,又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大家都要说出自己需求,然后讨论出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解决方案下,双方都会受益。这是最理想的情况。比如,一位十六岁的女孩想用家里的汽车,满足她的交通需要,父母和孩子经过讨论,定了一个双赢协议,根据协议,女孩必须遵守交通规则,负责清洁和保养汽车,在父母的允许之下可以用车,必要时担任父母的司机,自觉完成自己的事情而不要父母提醒;而父母则提供汽车、汽油和保险,每周和孩子碰面,评估双方的表现。如此一来,双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女孩的自我管理能力还得到了提高。
不过,因为年少无经验,孩子们一般喜欢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而父母则更成熟,更有经验,更聪明,父母更能判断哪些事情对孩子来说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做的,比如,有些孩子会选择花很多时间来玩游戏,而父母则认为他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长远来看,花时间学习比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更有利。再比如,孩子们都不喜欢打疫苗,那让他们觉得痛苦,但是父母必须要带他们去。可见,为人父母常常要做出一些不受孩子欢迎的决定,看起来很像是“孩子输、父母赢”的决定,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决定对孩子是有利的。
因此,父母不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和一时的兴致,而是要作出真正双赢的决定,有时候,这个决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孩子输、父母赢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给孩子的快乐和安全感打下基础的决定,这也是一种双赢。对于这类情况,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倘若孩子是信任父母的,知道父母是真正关心自己的,那么,他们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父母的建议甚至要求,哪怕是一个看上去是他们输的决定。
对于年龄还小的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区分开原则性事务和喜好性事务,可以在一些小事情上让孩子们赢,而只在重要的事情上保持原则立场。在孩子小的时候,十之八九的事都是小事。比如要出去玩、把自己弄得很脏、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这些事情,让他们去做,那会加固亲子关系,这就是一种双赢,孩子们开心了,而父母则赢得了孩子的心。
双赢,是唯一可行的长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