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道老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p>
最近新认识了一个作家:刘震云。
认识的过程比较算是戏剧化吧。单位的一个同事,是理工科出身那是一定了,人家是搞技术的,总厂办公楼水电之类,出了事就找他报告,然后人家就派人修了。所以,我一直把他排在大老粗行列。之所以这么想,因为自己也是搞技术的,搞技术的嘛,时间长了熟练了就把技术干成操作工了,我把自己也当成大老粗了,所以,他也是我之类的大老粗。
我们成为“朋友”也很戏剧化,有一次,他打电话来让我去帮他解决一个故障,这是我工作范围内的。我就按职业道德教导的,老实地去了。那是第一次见到这个人,我一般很尊重碰到的陌生人,他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搞技术的人,好多认为自己比较懂某些东西,此位也不例外,他叫我来排除故障,他却自己指挥起我这么干、那么干。我也听,有时候,我乐得不动脑子。但是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他指挥得有失公允,根本是外行人指挥内行人的感觉。而且他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吵得我脑袋都有点晕了,感觉里面缺氧。于是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露出了我的本性,我不客气地说他:“喂,你吵得我头痛。你能不能跑到一边歇会儿去?”
这下子,他尴尬了。他大概没想到我会这么说他,也没想到我是这个态度吧。他的脸红了,乖乖地跑出屋子,把现场留给了我。没有他在身旁“聒噪”,我轻车熟路,很快地把故障处理好了,扬长而去,反正他自己回来使用设备就知道好了。
从此他对我很尊重,似乎我们成了朋友。因为,他喜欢来我这里跟我讨论如何养花?;构芪乙?,就是从我的好养的花上掰下一个枝,直接插土里种的那种。我也对他养不好花给过建议。当然最多的是工作中打交道。
平生不是一次了,我发现,好多人,你不惯他某些事,反而能得到一点儿尊重。你对他太忍让了,反而不会被重视。难道这就是生活中所谓的“表现自信”才被尊重?我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友情。
最近,我去别人办公室,看到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说起来,竟然是这位同事借给这人的。我很吃惊,没想到大老粗还喜欢读书啊,我很好奇,因为我往常没看出他有喜欢读书的痕迹。我便去问他,他说书正是他的,他才读了一半,就被那人借去了。我说,“读一半就借给别人???”他说反正还有读的。然后他就给我推荐了一个作家“刘震云”。他说读了他的《一句顶一万句》,太好看了,他读了两遍。现在他准备读作家的别的小说。
这位同事的推荐引起了我的好奇,我回办公室后就先从网上找了不全的《一句顶一万句》来看,读起来,确实跟以前读的国语小说感觉不一样。他把人性看得太透了,发现他的故事中的人物,就跟现实中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人物简直一模一样,从心理到表现。个个人物表现都那么拧吧,可现实中的人就是那样的。
举一个例子吧,其中一对朋友这里就叫老刘和老杨吧,老刘认为老杨是他好朋友,有事喜欢与他商量。老杨却并不拿老刘当朋友。在一次酒席上,人们认为他俩是好朋友,就把他俩安排紧挨着。老杨先到了,看到这种情况,就不愿意。东家说,是为了他俩说话说到一块儿去才这样安排。老杨却说,“他醒着时是能说到一块儿去,但他一喝酒就拉着我的手诉苦,说得我心里窝心(难受)”,这时大家才知道他俩不是真的好,就把他分开安排了。
这让我读起来分外亲切,现实中的人不就是这样的吗?太传神了。其实这样的故事,现实中我也发现了,却是没有作家这么有心,我都觉得那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没想写出来这么好看。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从某宝要了三本刘震云的小说。很快到了,没想到我后位的同事也特想看,小心地问我能不能先让自己看,我一看人家腼腆的样子,就先让出《一句顶一万句》了,自己可以看后两本嘛。
我买的后两本是《一地鸡毛》和《一日三秋》。本来也不是很清楚,以为《一地鸡毛》是一个长篇小说,打开看了。先看的第一个题目是《塔铺》,翻开来,又是熟悉的场景,当年的农村就是这个样子。熟悉的情节,熟悉的人物,写在这里照样让人感到震撼。再一看,却发现这本小说是本中篇小说集。这更好,可以多读几篇了。
同时也研究了作者这个人,发现他是河南的,北方的老乡呀,怪不得他写得故事这么亲切。读他的小说,就像听老乡在说家乡的事。没有夸张,平淡述来。我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风格。
我准备把三本小说都好好读读,顺便也跟人家学一下写作。
心里很感谢这位同事将刘震云介绍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