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晚上,从六点到九点半,和导师一起面试了27位本科生。
导师计划做一项研究课题,在本科生中选拔一批比较优秀的学生,以课堂讨论与合作的形式完成这门课题。
按照导师的设想,参与的每位同学到课题结束之后,都要提交一篇课题论文并且达到能在期刊上发表的水平。
很多学生应该知道,在本科期间能够发表一篇文章意味着什么。
除去学校的奖学金评审外,对于想要在学术上再深造的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我的一位师姐,因为本科跟着老师做项目,在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直接保研本校研究生。
之前,导师和我说,有一位考教育学研究生的同学,因为当初也是在他那边做项目,发表了一篇文章,到最后那篇文章帮了那位同学很大的忙,最终考上了研究生。
所以,一般本科期间,如果能够有机会跟着教授做项目,是会对考研有很大益处的。
2.
昨天晚上,一共有27位面试的学生。
导师提问题并且根据回答的表现打分,我坐在旁边协助导师做记录。结束之后,和导师一起挑选了12名学生。
本来,导师最理想的人数是10名,但后来实在不忍心淘汰掉两名同学,就临时增加了两个名额。
我想把这次经历分享给你,希望对还在大学甚至已经毕业的你们有一些启发。
在做这场面试之前,导师就已经将课题的相关研究选题发在各个班级的群里,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来面试。
也就是说,导师是给各位同学留有充足的准备思考时间的。
在面试时,导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会问以下三个问题:
(1)你对课题的兴趣点是哪一个方面,然后针对感兴趣的点,谈谈个人的看法。
(2)以要点1、2、3形式将你认为自己曾经写的比较好的课程论文核心观点介绍一下。
(3)你的文化概论成绩是多少(对于文学专业,这是最基础的理论功底)。
别小看这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针对性,背后都隐含着导师想要探究的东西。
最后选拔出来的十二名同学,都是在这三个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
从这三个问题以及选拔出来的学生,可以探究出一些普遍的规律,从而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
3.
那针对这场面试,我有三点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第一点:学会用利他动机去思考问题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那种善解人意,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交往。
比如,针对这一次的面试选拔,如果真的很想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很重要,我们应该从利他角度去思考准备。
比如,做项目的老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
努力、用心、严密的逻辑思维。
将这抽象的三点转变为实体化的准备工作:
怎么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努力?
首先,思考自己对应科目的课程成绩是否足够优秀;如果之前自己没有认真学,可不可以采取其他方法去弥补一下,比如提前和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强烈地想要参与项目的愿望。
在面试的学生当中,有一名女生,为了加入到项目当中,在前期就主动帮助老师收集相关资料,听老师主持的学术讲座,私下和老师交流。
也就是说,在别人还停留在想要加入时,她已经做了很多前期工作。
我记得,面试时,导师直接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考研本校的文艺学,我愿意带你?!?/b>
这已经是导师在给出一个很肯定的答案,是对那名学生的一种承诺甚至是邀请。
怎么才能体现“用心”二字?
首先,作为一名被面试者,你对这个老师的研究领域了解多少,具体化为你认认真真看过多少篇他的学术论文。
其次,你对于即将参与的课题了解多少,有没有通过一些途径去详细了解一下,比如阅读一些书籍,到知网去看一些相关的论文。
在面试过程中,有一位女生给我和导师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二十七位面试者中,她是最了解导师研究领域的,提前读了好几篇导师的论文,甚至每篇论文的完整题目、核心论点都可以大段大段讲出来。
怎么才能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
当然,这种思维的培养是需要经过长期刻意训练,那至少在回答每一道问题时,先不着急回答,提醒自己想清楚之后,以1、2、3要点的形式去一一阐释,而不是想到哪说到哪。
这里同样的,有一位学生原本学习的是政治社会管理学,参加两次转专业考试才转到中文专业。按理说,她的理论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她分析问题很有逻辑性,能够抓到实质。
导师一共问了两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她抛出第一个观点,都令我眼前一亮,有一种非常对的感觉。
这些是你站在面试者的角度去思考,其实就是一种利他动机的表现。
回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这种利他动机的思维方式可以应用到各种场景中。
只有在与别人共事时,时刻有一种利他动机,才能达成你和别人之间的双赢局面。
4.
第二点: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术这条路是有针对性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论文写作就是需要这种很严密的逻辑论证能力。
但如果我们不走学术这条路,也应该格外重视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培养这项能力。
而我认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学会反思。对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以一种反思的眼光去对待,而不是每件事情仅仅只是看到表层原因,更应学会透视表象看实质。
在生活中,我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去反思一件事:
第一层,这件事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它的出现;
第二层,我从这件事中反思的经验可不可以应用到解决相邻的事物中去;
第三层,我反思的经验可不可以应用到跨领域问题的解决中去。
这三层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当你逐渐养成这样的反思习惯,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身边发生的事,其实,你会渐渐有这样的感觉: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是可以互相迁移触类旁通。
5.
第三点:时刻保持勤奋努力的生活态度
在讨论面试名单时,我对导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努力是要有结果的。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当时有一个女生面试,各个方面表现都不是很好。
比如,导师问她,你对课题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研究。她说还没有什么具体的研究。
导师问她,说一说你最近写的比较好的论文。她回答写的论文都不是很好很深入。
这位女生的表现在整个面试者中是属于中等不到的,但最后,导师强力留下了她。后来导师解释给我听,我才知道,原来导师教过这个班,他注意到这位女生去年在班上总成绩排名第一。
导师当时说了一句话:“她是一个很努力的女生,给她一个机会,我相信她会出成果的?!?/b>
还有一个女生,在前期花心思看了导师的论文,准备很充足,但其他方面并不突出。导师不忍心淘汰,也留下了她。
你可以发现,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态度真的很重要。
即使你不那么优秀,但态度起码要表现出来。但我个人觉得,最后所有的努力一定要出结果,不然容易陷入“假努力”当中。
也许你觉得自己文静内向,不善于和老师沟通。所以,很多时候,想和一些很厉害的老师去做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去沟通。
那我想说,如果你到哪里都是第一,你不用花费心思,自会有人记住你。
所以,归根到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实力要硬。
有硬实力,才不怕被一些所谓的歪门邪道的路数比下去。
6.
以上三点,是我昨天面试过程以及和导师交流中感触最深的。
回想自己当初的考研复试到开学后选导师,我似乎明白为什么我能够一直如自己所愿地走到今天。
首先,考研复试时,我看了超过十篇的导师论文,每一篇都可以很流利地说出核心观点。
其次,我不光看了论文,我还看一些导师所研究领域的相关经典学术专著。
最后,我每回答一道问题,都会在脑海里先想一下,以要点1、2、3 的方式层层展开。
开学后,专业六名同学选导师,大家的第一志愿都是我现在的导师,而我则是把所有的志愿名额都填了我导师的名字。
但这还不够,只能说明,我很渴望成为老师的学生,而背后支撑着的,是我的复试成绩以及专业总成绩都排名第一。是这些综合因素,让今天的我一步步似乎走得很顺心。
而这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沉下心去钻研学习,是每一天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我一直坚信天道酬勤。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希望能够对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启发,也请你相信,你的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的那一天。
栽种,然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