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汉宣帝纪(七)
公元前52年春正月,汉宣帝立皇子刘嚣为定陶王。
汉宣帝下诏书说:“前者凤凰云集,甘露降临,黄龙登兴,甘泉旁流,枯槁荣茂,神光并现,都是因为上天受祯祥,现在大赦天下。减少百姓算赋三十,赏赐诸侯王、丞相、将军、列侯、中两千石官员黄金、钱币各有差别,赏赐百姓一级爵位,女子每百户一头牛、酒,鳏寡孤独和年长者帛?!?/p>
夏四月,朝廷派遣护军都尉禄率军平定珠崖叛乱。秋九月,汉宣帝立皇子刘宇为东平王。冬十二月,汉宣帝来到负阳宫属玉观。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五原要塞,希望奉献国宝朝贺汉朝当年正月来临,汉宣帝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大臣们商议后都说:“圣王之制,施德行礼,先京师然后诸夏,诸夏之后才是夷狄。《诗经》中说:‘率民遵守礼仪,遵纪守法成为习俗。相士威仪烈烈,海外自然威服。’陛下的圣德充塞天地,光被四表,匈奴单于闻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单于并没有施行汉朝正朔规定,所以是王者之客,对待他的礼仪应当等同于诸侯王。臣等冒死再拜请示,他的位置应列于诸侯王之下?!?/p>
汉宣帝下诏说:“朕大概听说五帝三王治国,如果礼仪不施行,就不能施行其政。现在匈奴单于主动作为藩臣,朝贺我朝正月,朕的德行不够,还不能统治他们。所以还是要以客礼对待,位列于诸侯王之前?!?/p>
公元前51年春正月,汉宣帝来到甘泉宫,郊祭泰畤。
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前来朝贺,赞谒称藩臣而不敢报名。汉宣帝赏赐单于玺绶、冠带、衣裳、安车、驷马、黄金、锦绣、缯,派有关部门引导单于先到长安馆舍休息,住宿在长平。汉宣帝从甘泉宫留宿池阳宫,随后到达长平阪,下诏单于免予拜谒。单于身边的左右当户都允许在户前列队观看,迎接的蛮夷君、君长、王、侯有几万人,夹道陈列。汉宣帝登上渭桥,大家都齐声高呼万岁。单于返回府邸。汉宣帝在建章宫摆设酒宴,专门为单于接风,领着他观看皇宫中的珍宝器物。
二月,单于返回匈奴,汉宣帝派遣长乐卫尉高昌侯忠、车骑都尉昌、骑都尉虎率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单于。单于此后居住在大漠以南,驻扎在光禄城,汉宣帝下诏北方边境提供谷食。郅支单于则远遁西方,从此匈奴彻底安定。
汉宣帝下诏书说:“前者凤凰集结在新蔡,群鸟四面排成行列,都对着凤凰站立,数量达到数万。赏赐汝南太守一百匹帛,新蔡长吏、三老、孝悌、力田、鳏寡孤独各有差别,赏赐百姓二级爵位,不要再交纳今年的租税?!?/p>
三月已丑日,丞相黄霸去世。
汉宣帝下达诏令,诸儒要讲解《五经》的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人进行归纳综合后上报,由汉宣帝最后亲自决断。于是设立了梁丘《周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冬,乌孙公主刘解返回长安探亲。
公元前50年夏天,广川王刘海阳有罪,被废掉王位后迁徙到房陵。冬十月丁卯日,未央宫宣室阁失火。
公元前49年春正月,汉宣帝来到甘泉宫,郊祭泰畤。匈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朝拜,礼仪赏赐等同于第一次。二月,单于返回封国。
汉宣帝下诏书说:“朕大概听说上古之治,君臣同心,政治举措曲直各得其所,所以才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其大德是后世所不能及的。朕既然天性不明,所以才多次下达诏令公卿、大夫务必施政宽大,关心百姓疾苦,这就是要配三王之隆,彰显先帝之德。现在,有些官吏把不禁止奸邪作为宽大之举,把纵容释放有罪作为不施行苛政,有的甚至把酷恶作为贤良,这都是失掉了诏令的本意。这些人口头上说是奉诏宣化就是这样,难道不是太荒谬了吗!当今天下大事不多,徭役减少,兵革不动,但百姓仍然多贫,盗贼不止,其中原因何在呢?有些官吏向朝廷上报的人事、户口、税赋等情况,都文实不符,只是玩弄文字游戏,专门造假欺瞒,以便逃避课税。三公对此不以为然,朕怎能了解实际情况呢?从今以后,凡是请示减少随从与差役取其费用以便自给的都不再批准执行。御史在审查各地上报材料时,如果发现有可疑之处,必须进行查证,不能让其以假乱真。”三月,有颗彗星出现在王良星和阁道星之间,最后飞入紫宫星区。
夏四月,汉宣帝下诏书说:“举荐廉吏,是为提倡廉洁奉公。六百石官吏位次为大夫,在处置案件时要先上请示,秩禄由朝廷确定,这已经足能发挥其贤才,从今以后不要再把这些人举荐为廉吏?!?/p>
冬十二月甲戌日(公元前48年),汉宣帝在未央宫去世。癸巳日,尊奉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赞曰:汉宣帝治理国家,有功必赏、有罪必罚。综合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都精通专业,发挥专长,至于其他技巧工匠器械,从元帝、成帝年间开始就极少能见了。由此可知宣帝时期确实官吏称职,民安其业。汉朝几百年间遭受匈奴侵扰,汉宣帝能让呼韩邪单于来朝,郅支单于远遁,申明当朝天子的威仪北夷,单于臣服后俯首称藩。汉宣帝的功业光祖耀祖,至于流传后世,可以说得上是中兴之主,他的功德行??梢院鸵笊谈咦?、周宣王相媲美。
黄其军
? ? ? 作于2021年4月19日(古历辛丑年三月初八)
? ?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