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了解完第一章中所讲的设计之后,第二章着重讲解“理解”。作为教学设计者的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文中提到的“理解”。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总会有这样一些名词,例如“充分掌握”、“彻底了解”等等,但看完这一章之后不禁引起我的反思,我们平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的理解是我们书上提到的理解吗?
? ? ? ?带着这份好奇我继续往深处探索,文章中通过列出两个类比:瓷砖和“事实”故事,让我逐渐有点了解了“理解”,理解和知道不一样,知道也许只是让学生认识了事物的一个表面性,而理解却可以使学生能够发掘其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理解意味着不仅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还能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或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用我们教育学当中的比较熟知的用语来解释,其实理解就是关于知识迁移的。如果达到了真正的理解,那就能够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甚至有时令人感到困惑的情境中去。理解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迁移能力。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因为我们教师能够教给学生的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将内在的有限知识迁移到许多其他环境、情况和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吧。
当我越来越清晰理解了“理解”之后,我又在想那我们怎么把握学生是否理解了呢?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我们很难把握学生怎样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理解”。所以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理解的证据需要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试。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取”理解,并将其在情景化问题中加以运用的证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当中的第二阶段要多花费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