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建构、应用、反思四个元素。
无论是“元素”还是“阶段”,尽曾它们看 准备起来像是具有先后的顺序,不是线性的,因此威金斯和麦克泰格、马尔弗伦奇及诺丁汉都更强调它们是在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谎灾?,大概念教学是一个持续的探究过程,就像佐蔡学提到的“反刍”,很有可能到了后面的阶段有新的发现,就会倒回到前面的阶段去。
综合上述学者们关于大概全教学过程设计的观点,我们将这个过程简化为“准备、建构、应用、反思”这四个元素,图就大形的过程。准备就是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方向,建构就是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大概念,应用就是将大概念应用于新的具体案例之中,而反思则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整合。认为教学原本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建立,即使是小概念和方法的教学,也要经历“准备一建构一应用”这三个阶段。比如,今天教三角形,那么老师会呈现题目,并且告诉学生学习三角形的重要性(准备),然后通过正例或反例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建构),再让学生做一些和三角形有关的题目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应用)。这里的区别依然是目标的不同:大概念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大概念,以三角形为例,可能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将三角形和其他多边形一起考虑,教有关多边形的大概念,让学生具有图形建构的专家思维;而小概念教学的目标则只着眼于“三角形”这一专家结论。
杜威(2015)曾经比较过赫巴尔特和自己提出的教学过程,从阶段上来看两者非常相似,大致都有准备、概括和应用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类似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准备、建构、应用”三个元素。然而同样是这三个阶段或元素,它们却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杜威认为,困惑是思维的开始,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引起学生的困感,"当真正困惑的感觉控制了思想(不论这一感觉是怎样出现的)的时候,思想就处于机警和探究的状态,因为刺激是内发的。问题的冲击和刺击,使心智尽其所能地事,如果没有这种理智的热情,即使是最巧妙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奏效”而所谓的真正困感是与学生的具体经验密切相关的,学生会受到学习的生活价值,通过本质问题引发深入的思考,解决这一困感也会影响他们的具体经验。这实际上就是库伯(Kolb,1984)所描述的“学习属”的愿念,学习就是一个从激活具体经验开始,经历反思观察,达到抽像概念化再通过主动实验回到具体经验的循环往复的学习圈。因此,我们所说的真实性是指引发了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用现实世界的案例进行简单的联想和验证。比如“高”,小概教学中老师会问生活中有哪些“高”,而大概念教学中老师则会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高”这个概念。因为相对于我们看得到的有形的“边”来说,“高”是无形和抽象的,如果学生能理解引力作用使地球上所有的人或物都垂直于地面,能感受到“高”的概念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他们真正开始像数学家一样思考,这体现了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