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是新世相寄来的第三本书,原本对这本书兴趣不大,可在读完第一部分后,兴趣大增。
本书的开篇就写到:“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闭庑┞源形难陨实奈淖?,顿时将我吸引。
兴趣大增的原因更是,这本书中很多旅行的感受都会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比如:
“有时候觉得,最好的旅行莫过于待在家里,一边悠闲地翻着英国航空公司用圣经纸印刷的世界航班时刻表,一边在想象的国度里飞翔、遨游?!?/b>
旅行出发前,我们往往会看一看这个地方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进而将自己置身于美景当中,幻想着到了那里简直太美妙了??墒?,当我们一路颠簸、鞍马劳顿的到达之时,身心俱疲中可能对美景早已兴趣全无。
记得第一次去黄山,出发之前,迎客松、奇峰、怪石、云海,早已不知多少遍在我的脑海闪现,可是在当我火急火燎赶往车站,还差点误了火车之时,突然有一种“未出发,心已累”的感觉。
可是,这种感觉并不能阻止我们旅行的脚步。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无论多么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这样的描述我十分赞同,就在我气喘吁吁爬上黄山,看到猴子观海、妙笔生花之境时,这其中所有的辛苦和劳累也都如山间云雾般,被一阵风吹散了。
一次次的旅行归来,我开始渐渐发现旅行中必定伴随着辛苦,糟糕的天气,陌生的交通,宾馆的不适,长时间徒步的腰酸背痛,甚至还会有被骗、被偷、被宰……。
任何一点困难都可能让你叫苦不迭,甚至毁恨自己干嘛出来花钱买罪受??墒?,怕苦就不要出门,我相信,每一个明知辛苦却依然背起背包出发的旅者都是不畏艰难的。
有了吃苦的准备,对于旅行还是不够的。
在《旅行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阿兰德波顿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将这个地方与曾到过这里的名人相连接,来到阿姆斯特丹,他写到了福楼拜的异国情调,来到普罗旺斯,他介绍了艺术大师梵高,来到马德里,他想到了科学家洪堡……
阿兰德波顿用其渊博的知识和高深的思辨能力,将旅行与哲学、文学、绘画、诗歌、美学等相结合,读到最后你甚至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有关旅行的书,更是一本有关艺术的书。
我们虽没有这么高深的造诣,可旅行对于我们也不能仅仅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旅行需要像阿兰·德波顿一样,俯下身子去了解即将踏上的那块土地,去感知那里的风土人情,去探索那里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旅行才是一种经历和成长。
就在收到这本书的同时,也收到了Shirley写的书签,上面写道:
“身体的旅行说到底是心灵的休假,是灵魂的自我安慰。现代旅游业往往只是把一个个叫做人的货品从这个地方搬运到那个地方,再搬回来?!?/b>
我想,这不是现代旅游业的错,这是人的问题。
读了《旅行的艺术》,我决定不要做货品,而是去做一个会感知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活生生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