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认知心理学:探讨人为什么会有行为出现的科学。
人真的是理性动物吗?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个选择。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在意识中处理信息,它是缓慢的,善于计算。
人很少依照逻辑思考(演绎法)来做决定,而是通过简单的法则,尝试从错误中学习,人习惯从环境中归纳出模式,然后利用这些模式预测后来会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偏差这么难消除?大脑为节省资源,遇到问题会先由系统一处理,行不通才找系统二。系统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走的是捷径。系统二依据的是知识、逻辑和计算。
马克吐温说过:“一般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欢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构建自己的观点,然而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邻居在想什么,接着盲目从众。”
认知吝啬者是经常依赖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和简单有效的策略评估信息并作出决策的个体,即利用直觉判断系统,以减轻认知负担。
大脑为什么吝啬呢?因为资源有限。大脑占身体体重的2%,却消耗身体20%的能源。它无法一直去注意所有的刺激,因此必须将常用行为习惯化来减少能量的支出。我们生活中,60%是习惯化的行为。
所有动物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后,反应行为会降低。
你的背景知识决定你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大脑就把零碎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拼凑出来就是你觉得应该是的东西。
我们永远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们只是看见我们想看的世界。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我们依靠教育,经验和修养,在超越天性的动物本性。
如何避免偏见呢?
第一,空杯心态。
第二,当自己了解自己有这种偏见的缺失时,不要完全依赖系统一的判断。事缓则圆。
第三,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避免先入为主,然后你要亲自去体验。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我们都以为做决策是理性的,其实是感性的。如果没有了情绪,没有了偏好,人无法做出决策。人不是理性的动物,意志对情绪的控制弱,情绪对意志的控制强。
嘴巴会说慌,大脑是不会说慌的。
多巴胺是兴奋性质的神经传导物质,与大脑的情欲、开心感觉有关,也与上瘾有关(吸烟、吸毒、刷手机成瘾)。运动会产生多巴胺。
大脑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它会因为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连接。学习、经验、压力、创伤、受虐……都会改变大脑。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现代人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创新能力,才不被机器取代。聪明的人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学到,笨的人就能从自己的经验学。
怎么样避免找东西?有固定地方放就不要去找。
框架效应:即使面对同一问题,随着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最终选择也会不同。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丢掉100元的痛要大于捡到100元的快乐。
人天生不喜欢损失,那是记录在基因中的。从进化的角度,大多数动物都处于生存的边缘,得或失的压力完全不同,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会致死,但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并不会延长一天的生命(除非食物可以保存)。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好结果)时,风险规避(到手更重要);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负面结果)时,风险偏爱(不损失更重要)。
启发式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
当面对不确定的事件,我们往往根据其与过去经验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或预测。
?证实性偏差:当人确定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锚定效应:人们把已知信息作为基准点,并锚定该点进行判断的行为。
调整不足:在设定好基准点后便不会脱离该基准点的行为。
买东西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底价;不知道底价的时候,你可能会吃亏。
禅定时刻
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因为躺在床上,人的意志力就变薄弱了,就管不住自己了。躺在床上直接睡觉。
减少能量的损耗,把能量聚焦在自己身上。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