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快读完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全五册),书籍冗长,概念、案例重复啰嗦,但是作为其他书目阅读过程中的轻松读物,也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首先读这样的书,在以前,我是不感兴趣的,尤其是读到三分之一处,就开始的重复内容,想让人放弃阅读。但是另外一方面,读这本书是有潜在原因的,这些年关于极简主义、断舍离的话题热度节节攀升。好奇心的趋势让我想要知道原貌,并且人是社会动物,当下的流行趋势一定会反应在日常生活之中,千丝万缕,如果缺乏敏锐的眼光,便失去了了解事物本真的机会。正如《穿PRADA的女魔头》中时尚女魔头米兰达评价蓝色毛衣那些话:“它不是蓝色,也不是宝蓝色,它是天然蓝?!闭庑└拍畛涑庠谖颐堑纳肀撸绻患友≡窈退伎?,信息过载的世界,会让我们难以呼吸,甚至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包括我们很多人误认为女性不可以进佛寺,其实最早是因为佛祖心疼女子月经期间,不便出行,认为有心在家修行即可,并非污秽。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常识,很大可能是因为各种错误的引导。毕竟读过的都知道断舍离不只是扔东西。
做事很有必要追本溯源,看书亦是如此,只看名句,难窥全貌。
人们太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也许是学生时代我们总是如此获取知识。
鲁迅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这里不止是书,我们在短视频里听小说,看人间百态,在购物软件里看电视剧,所有的软件或者是媒体都在想方设法地攫取我们的注意力,但是我相信,只有主动获取和筛选,经过评判,才能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不然很多事就如过眼云烟,我们甚至不能说自己是书橱!
于是,断舍离这个概念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也非常映射了当下这个社会状况。
读书过程中,也有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我按照我的方式梳理如下:
01 我们需要断舍离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
长时间生活在多余的、过剩的物·事·人的环境中,身体的内部智能感应器就会生锈、迟钝,丧失了对身体不良状态的敏感度。实际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搞清楚这个目的后,显而易见,“收拾东西”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人总是考虑东西的有效性,而忽略了必要性。
02 断舍离的精髓
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聚焦“现在·此地·自我”。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空”并不意味着空洞、空无一物。这些“空”地方隐藏着那些安抚我们的内心、激励我们、给我们带来畅快心情、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关系的事物,正因为这些事物,才让“间”充满了温暖。
03 其他我认为有意义的内容
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让人生的各项事情都有始有终,不留遗憾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解愿”就是当一件事情了结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去神社感谢神灵和陈情。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距离太近,会觉得烦躁;太远,会感到孤单;接触频率太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太低则会产生被抛弃感。空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白。时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韵。人与人亲密有“间”,才能出现余力。
【微信读书】中我对此书的短评:
认同认同的,质疑质疑的,审慎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中后段举例等过于日式特色,且过于让女性自我反省,忽略了两性关系的平等处理。不过本就是奔着了解概念读原书而来,不想在网上拾人牙慧,因此不用过于苛责,取其精华即可,泱泱大国,不必事事计较。
另外这书看得我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能看到大国底色是从容的,而观察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居然还有这么卑微的,有点感慨!生于华夏,是最幸运的事情!
读书并不能一下改变什么,但是一些观念会在某些时刻开花结果。
为什么标题叫“三分之一断舍离”呢?
这是一种直觉,写作过程中,我想起了之前和别人的对话。
“如何保持桌面干净?”
“同类物品只保留三样,你看这些笔,即使不要笔筒,随意摆放,也不会乱。一样东西过于少,两样也总觉得替代的坏了怎么办,所以,三是最好的,再多就没有意义了。”
你看,我的文章是不是也是这样。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