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母”级别小说家奥斯汀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的真理。”
若是给古今中外小说的开场白排个序,这句名言必然是位列前十,而许多人自然也能知晓它出自《傲慢与偏见》,作者是读者耳熟能详的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
如果说张爱玲凭借其对世间感情的透析和冷峻悲凉的语言风格,而在中国文坛读者甚多,那么简·奥斯汀则凭借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对小人物婚恋的刻画,以及生动的反讽语言,为她赢得了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出生于18世纪后半期的简·奥斯汀在21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而她主要的六部小说皆在1811年至1817年之间出版。
除了Pride and Prejudice外,另外五本著作分别是《理智与情感》、《爱玛》、《诺桑觉寺》、《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劝导》。
奥斯汀生于牧师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为她的笔耕不辍奠定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较八卦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她终身未婚的细节,正如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将一辈子献给了大英帝国的统治,简·奥斯汀同样为文学创作奉献了一生,她去世时年仅42岁。
尽管早逝,但是奥斯汀却因其小说而名垂后世,因为真正经典的作品揭露了人类经验的普遍意义,因此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2.奥斯汀小说的魅力
奥斯汀的小说主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看似琐碎的生活场景经由她的笔触,往往营造出生动有趣的立体感,并能够启发读者去思考关于为人处世、婚恋观乃至人性的本质。
正如英国历史作家司各特的评价:奥斯汀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能以细致的笔触,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为什么要读简·奥斯汀》一书的前言中,Harold Bloom这样写道:
“We read Austen because she seems to know us better than we know ourselves, and she seems to know us so intimately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she helped determine who we are both as readers and as human beings.”
“我们读奥斯丁,是因为她对我们的了解远远多于我们自己。道理很简单:她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读者,成为什么样的人?!?/p>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汀》的译者王丽亚如此概括奥斯汀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婚恋观:
“奥斯汀以婚恋故事为题材,展现了18世纪后半叶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风貌,同时揭示了婚恋故事所依托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p>
“正如奥斯汀的评论家们普遍意识到的,奥斯丁倡导的幸福生活是一种理智与情感兼而有之的宁静与和谐,美好的婚姻必须以感情为基础,但同时也是理智选择的结果。”
她在小说中,将笔墨集中在固定的小圈子,而且大多数故事以喜结良缘为结局,也许会有落入俗套的质疑,但是凭借着精确而细致的观察、讽刺又俏皮的语言、立体生动的人物刻画以及精心安排的情节与结构,她的作品在问世至今的两百年里,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形成了强大的读者读,甚至有人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3.《傲慢与偏见》语言之妙
这部小说的开场白“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的真理”已经用讽刺的语调铺陈了整部作品的主题。
而率先出场的Mr. Bennet和Mrs. Bennet夫妇之间唇枪舌剑的对话,更是让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预料到这本书将围绕班家“嫁女儿”展开。
从开篇起,你就能够领略到奥斯丁幽默的语言特色,譬如以下的对话:
“You have no compassion on my poor nerves.”
“You mistake me, 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They are my old friends. I have heard you mention them with consideration these twenty years at least.”
“你半点儿都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p>
“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p>
班纳特太太希望获得心理安慰,而班纳特先生则是巧妙地转化了班太太的抱怨,甚至不露神色地挖苦了太太一番。
对话结束后,作者还讲两人的性格做了总结:
“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ur, reserve, and caprice”即“班纳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
而班太太则是“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 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贯穿全书,轻松幽默的语言俯拾即是,除了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精心编排外,第三人称的叙述者偶尔也会穿插点评,仿佛说故事的人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不时补上两句自己的品评。
4.《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
在《为什么要读简·奥斯汀》中,伊瓦·布兰提到:
“奥斯丁的每一部小说都以一对、两对或三对男女走放入婚姻作为故事结局,其中包括一些次要人物的恋爱故事,以及私奔之后为了挽回面子、尽快使事情变得合法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完全符合这个套路,主要围绕班家二女儿伊丽莎白和富家子弟达西的感情纠葛展开,当然也涉及到班家大女儿简和另一位绅士彬格莱的爱情以及班家小女儿与人私奔的风波,还有其他次要角色的感情脉络。
当班家的五个女儿轮番登场时,通过班纳特先生的语气,也能估计出二女儿伊丽莎白将戴上女主角光环,因为她比起其他姐妹“has something more of quickness”,即“更伶俐”。
有了待字闺中的小姐,自然马上出场的就是与之匹配的优质单身男青年,而创造了解机会的最佳方式当然是舞会,这便是奥斯丁小说的一贯套路。
故事开头被万众瞩目的单身王老五“Mr. Bingley was good looking and gentlemanlike; he had a pleasant countenance, and easy, unaffected manners”,“彬格莱先生仪表谈谈,大有绅士风度,而且和颜悦色,没有拘泥做作的习气”。
这位先生将会被班家最美的大女儿简所吸引,二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很快坠入爱河。
更关键的人物其实是彬格莱先生的朋友达西先生,奥斯丁是这样描绘这位出身高贵的绅士:
“Mr. Darcy soon drew the attention of the room by his fine, tall person, handsome features, noble mien; and the report which was in general circulation within fine minutes after his entrance, of his having ten thousand a year.”
“达西立刻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梧,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p>
如果故事简单地将情节设定为男女主角一见钟情,那么就少了太多戏剧性的冲突和真相层层拨开的阅读快感了。
正如小说标题所反映的男女主角特点,达西的“傲慢”导致了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所以二人必定需要经历一番波折,才能走到一起。
“His manners gave a disgust which turned the tide of his popularity; for he was discovered to be proud, to be above his company, and above being pleased”
舞会上的人们发现达西先生“为人骄傲,看不起人,巴结不上,因此都对他起了厌恶的感觉,他那众望所归的极盛一时的场面才黯然失色”。
伊丽莎白同样因为他的傲慢而对他无好感可言,即使当达西逐渐被她的机智与才识所吸引时,她依然毫不知情,仅仅把他看作“who had not thought of her handsome enough to dance with”.
故事的开头是偏见与嫌隙,故事的发展是情愫暗生,误解渐开,故事的结尾则是两情相悦,结成秦晋之好。
当班家大女儿简与彬格莱先生的感情经过小小的波折重新升温时,女主角伊丽莎白也开始了解自己对于男主的误会,并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达西。尤其是当达西解救班家于水火之中之后,并再次表达自己炽热的感情时,两颗心终于靠近。
不同于一般的通俗小说家,奥斯汀极具观察力,她笔下的伊丽莎白正是她本人的写照,聪慧活泼、思维敏捷、有洞察力,完全不同于其他寻常女子,所以她能够吸引到达西的注意力,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自然在情理之中。
珍妮特·托德如此评价:“简·奥斯丁像是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她的小说像是结构精致的交响乐;起伏跌宕的情感与有序的表面结构同时存在,预料之中与出其不意相得益彰。”
小说中的感情虽然起起伏伏,但圆满的结局令人会心一笑。最后,分享给大家小说里达西的告白语:
“I can not fix on the hour, or the spot, or the look, or the word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It is too long ago. I was in the middle before I knew that I had begun.”
“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
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
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
便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
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
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