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与书有关的故事,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故事。
读书很重要,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除了学生时代的迫于无奈,参加工作后,我们是否还会捧起书本呢?我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找出不读书的理由,但我想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我的感受: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要与书相伴。生活,不仅柴米油盐,还要融入书本
在你还没有真正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都要读书,
离开了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再丰富,仍不算是理想生活
那我们先来看看为何要读书吧。
生活中有一种现象不知大家关注过没有,那些现实生活中能够成事尤其是成大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她)们的思维方式与普通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据我的理解有两点,那就是请进来与走出去。请进来指的是他(她)能够在工作之余静心读书,从书本中获取灵感,如果说拜师学艺,师傅会有所保留,但拜书本这个老师,它是毫无保留的,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私。书本能够做到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读书的目的不是你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
商界大咖马云、柳传志、任正非以及新东方的俞敏洪都是爱读书之人,他们再忙都会抽空读书,马云的一个点子,就能创造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为什么我们还比别人穷,为什么在舒适的环境里待久了,我们不愿奋斗或者根本就没想过奋斗,有些人想,我比他学历高,我家庭比他有钱,为什么他现在比我强?其实,你的家庭与学历的优越感,那只是表象,通常情况下会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比他人强,但长久过后,为什么他人又超过你了呢?我的感觉就是思维方式在左右着他,读书让他(她)们多了许多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爱读书的人往往“与众不同”,爱“不走寻常路”,总能从平凡中看出伟大。
他们总是目光长远,长远的眼光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身处闹市而吾心宁静,不为浮云遮望眼”的心态。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出了很大的牺牲。
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想吃速食、赚大钱的社会环境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心态都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让自己也浮躁起来,使得我们静不下心,沉不住气。我们想想现在社会的成功人士,无论从曾经有过知青经历还是现在年轻一辈成功人士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学会放慢脚步,给生活做减法。
我们越想得到什么东西,却因我们的太过功利,而最终流产,即便你获得了暂时的所谓收获,你想让它保持长久,那也很难,因为“沙地上盖不起房子”。对于我们年轻人,培养一种精神很重要,这种精神就是
“不畏艰难、敢于吃苦、勇于吃亏、善于执着、长于坚持”
当你快要坚持不下去,就想放弃时,翻开书本,从那些优秀人物的身上获得生活的启迪与力量时,你是不是浑身充满着力量?读书让我们年轻的心开始沉静,即使外面的诱惑很大,也不会因外面诱惑而迷失了自我,我们仍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而我们会怎么做。套用《月亮与六便士》的说法,读书让我们在寻找满地的六便士时,还抬头看见了星星、看见了月亮。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我们以国家的名义将“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力度之大,读书之于国家的意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安息日”,这天,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唯独书店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记得有位学者说过: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要知道: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尼克松80年代出了一本书叫《1999,不战而胜》,很出名。原因是,前苏联不到1999年就自动解体了,既印证了他的预言,也兑现了美国对前苏联的战略。这是美国人用中国智慧击败对手的经典案例。尼克松在书中的最后部分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b>
读书的好处,想必我已说得差不多了,那读书的方法呢?我主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读书的过程就是“低下来的”过程,如何把自己摆进去,联系身边案例,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人生的再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思考。我的习惯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会在书本的旁边放一本专用笔记本,或者直接在书本上做笔记,在读完一本书后,整理笔记,并作为写作的素材。随着我们阅历的增加,我们再回头看看我们那时的思想,会有惊喜等着你。
大家可以想想,当岁月的年轮刻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再翻看年轻时写下的感动,回味那段读书岁月,你定会串起每一段岁月时光,每当我做这种事情的时候,我格外满足与充实,这也见证着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另一面。
读书的“最后一公里”就是将自己的思考写成心得,这点很重要。提起动笔,我们总会说“我看书可以,要我动笔那是很难的事”。是的,每个人在开始动笔写文章前,都有难度,因为我们以前很少有这个习惯。其实,在我看来,一句话的心得也行,两句话也行,一段话也行,重在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久久为功,你把书中获得了收获、感悟、启迪,写进你的文章中,你的文章一定会是打动人的。
在有简书前,我写了一点东西,但无处分享,注册简书后,我每读一本书都会要求自己写下读书心得,一开始,确实有强迫自己的原因在里头,但想到将来可以把自己发表在简书或其它地方的文章编辑成一本书,以便以后回忆时,我变得主动起来。只要愿写,总会有收获。我想像着多年后,自己不再工作而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时,捧着自己的文章集,体味着生命的不同过程,经历着人生百态,带着我的书去旅行,我想我的人生是无悔的,这也是通过读书后才想像着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未来。
除了以上两个做法外,读益已书当然也非常重要。在我看来,益已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公共书,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好好看的书,尽量去看的书,这类书主要有哲学书、社会科学书、人物传记、历史、政治类书。这些书开拓你的思维、培养长远的眼光,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另外就是看与自己本职工作有益的书,如创业者,可以看看经济管理类书籍、成功商界大咖的人物传记及管理方法类书籍;如教师,可以关注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政府公职人员,可以看看有关政治及历史类书籍。
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是独立的个体,终将在合适的年龄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把什么给我们的下一代,物质还是精神,我的观点是教会他获取物质和精神的方法与力量,这力量的获取靠的就是读书,靠读书带给我们的思考。这几年来,尤其是从事现在工作后,我一直在想如何让自己更受欢迎,让自己人生走得更加淡定、从容。我觉得应该就是你身上散发出的一种精气神。
人的精神不一定全来自外表,更多的是存之于心,发乎于行的魅力
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幸运的多,我们赶上了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也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必然会朝气蓬勃,天天向上。
让我们适度放慢脚步,带着书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