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精选读诵本)》阳明先生语录精选 016:
{原文}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 ?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p>
{释义}
? ? 陆澄问:“圣人能够随机应变以至于无穷,难道不是因为预先都研究过吗?”
? ? 先生说:“怎么可能预先研究那么多事呢?圣人的心就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正是因为镜子明亮,一旦有东西出现在镜子前面就能有所感应,没有东西能够不被照到。没有已过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还没到来的事物预先存储在心中的情况。而一般的读书人以为有这样的情况,那就与圣人的思想大大偏离了。周公制礼作乐、教化世人,这是任何一个圣人都能够做到的事。尧和舜为何不如此做,却非要等周公来做呢?孔子删述《六经》流传万世,也是圣人都能做的,周公为何不先做,非要等孔子来做?这是因为圣人只是在特定的时机,才会应对特定的事情。因此,做学问的人只要担心镜子是否明亮,不需要考虑事物出现在镜子前面时能否照见。探究时事的变化,也就像是拿镜子来照。然而,为学之人必须先下功夫,使得自己的心如明镜。为学之人只要担心自己的心不能明亮,而不必担心时事之变化无法穷尽?!?/p>
? ? {感悟}
阳明先生说的,“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对应着一个成语:心如明镜。这个成语来自于的一段著名的对话。神秀和惠能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两位佛教禅宗大师。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
正如禅宗大师所言,阳明先生同样希望我们的内心无杂念,对人坦荡荡,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光洁干净,这样就可以对出现在眼前的人和事物观察、感知的透彻,明白。
但是阳明先生的意境却又不止于禅意,更为积极。时代在变化,就会有新的情况出现;解决新问题,就不能套用老方法。就像尧舜、周公和孔子都是圣人,都在解决各自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唯有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内心修养,才会在各种新问题出现时,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