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给自己规定2017
年看100本书的计划,第一本就选择了《安
妮日记》。
之前看过一小部分,被琐事打断之后就没有
再看,这次却刚好成为100本的第一本书。
在看《安妮日记》前就看过介绍,完全是
受“密室”生活吸引,根本没有想这本书是不
是适合我这个快30岁的人看。
看到一半才突然醒悟,我这个年纪看这本书
是不是显得我太稚嫩了?
但是吸引我坚持看完的一小部分原因是想看
看在二战时期人们躲避战争的生活是怎么艰
苦,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安妮的日记里
我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初中和高中时期,对父
母的感情、对朋友的感情、对恋爱的渴求,
心理和生理的不同变化。
我坚持推荐这本书给我12岁的妹妹看,我想
着也适合每一个即将进入叛逆期的孩子看
看。
我觉得对孩子而言更需要注意的不是其中对
战争的描写评价,而是12岁到16岁的孩子心
理变化的重要过程。
这个阶段的孩子,逐渐脱离父母,慢慢形成
自己的思想,心理反复变化,就如安妮在日
记中的记叙一样,对父母的感情她一方面觉
得父母不理解她,特别是母亲不爱她,更爱
懂事聪慧的姐姐,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自己给
父亲写的信伤害了爸爸,其实爸爸很爱她,
妈妈也一样。
她在日记中觉得自己孤独、寂寞,每每没有
人的时候都会倒在地上哭泣,而没有人理解
她,就连年龄相仿的姐姐也不能完全理解
她。
这是每一个12岁到16岁的孩子的共鸣,让我
回忆起那个时期的自己也爱写日记,总觉得
今天日记内容和前几天的日记内容自相矛
盾,那时却不知道市自己心里成熟变化过程
的作用。
想到我的小妹,今年9月就将进入初中,在
家里总是将自己锁在卧室,父母在外面大喊
做作业,她在里面自顾自看小说,玩手机。
每次家人吃饭总爱一起批评她最近有哪些坏
习惯、做错了哪些事情,她一脸的不耐烦,
导致后来要么不和我们一起吃饭,要么吃几
口就回卧室干自己的。
安妮在日记中记录的也是这样,因为自己
是“密室”里最小的孩子,所以总是要任由大
人们批评,逗乐,以至于后来她慢慢觉得妈
妈并不爱她,在日记中多次呐喊,“可不可以
闭上他们的嘴”。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需要独处,寻找内心,
需要支持他的人让他去发现自己。
安妮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可是就连她的小
卧室都被新来的杜赛尔分享了。
想到我年少时家里条件差,我住的房间也是
爸妈每天做小生意放杂物的地方,每天衣服
都会被染上爸妈卖的卤肉味,到后来都有同
学不愿意跟我一起玩,说我身上有一股怪
味。
那时的我应该是自卑的,最渴望的应该就是
有一个自己的房间,爸妈可以不用把拌卤菜
的花椒粉放在我的旧梳妆台上。
安妮虽然在“密室”里,不能享受外面的天
气,太阳、风雨、月色,但是幸运的是“密
室”里的三家人其实是12到16岁这个年龄阶
段能接触到的基本人际关系。家人(包括姐
姐),同龄人(姐姐和彼得),邻居(另外
两家人),老师(爸爸充当)基本上都能够
形成安妮的小人际圈,所以安妮在这里生活
的日子,虽然环境封闭,个性逐渐成熟,但
是性格却还是发展得很完整,面对自己心里
对彼得的感情变化时能够坦然面对,内心要
求自己要有女孩子矜持,考虑到自己要不要
这么快将自己交出去,也能够接受和彼得一
起看夜色,聊内心深处的知心话,接受彼得
的吻。
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要不要将他们俩的事
告诉爸爸时征求彼得意见,彼得同意了,安
妮觉得彼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很是赞赏。
也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她和彼得的关系,安妮
觉得彼得性格、思想都还没有完全定性,还
不确定以后他们俩是否适合在一起,这一点
却是安妮胜过很多人的聪慧之处。
《安妮日记》不仅仅表达的是二战时期对法
西斯对犹太人迫害的生动表现,我觉得更是
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内心的变化的真实记录,
值得太多为孩子还在叛逆期而苦恼的父母们
去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