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问11:你有过陪护临终者的经验吗?如果有,你从那个经验里收获的最大学习是什么?如果没有,你想过去获得这种经验吗?/
? ? 那两年里,我没有专职陪伴父亲。但隔三差五也回去看望他,他化疗的时候去医院给他送吃的。父亲不善言辞,母亲负责照顾他,身体难受时,只会对母亲发脾气,母亲看到我就诉苦,抱怨父亲,抱怨她在几十年里所遭受的一切。我感觉我的很多精力都用来陪伴母亲了,尽管并不愉快,母亲抱怨父亲的行为我很不理解,我们都知道父亲活不了太久,他所患的癌症类型五年生存率几乎为零,这时候不去珍惜相处的日子,抱怨那些过往做什么?那时候面对不了死亡问题,不敢和父亲讨论这个话题,母亲也不允许我们说,父亲其实隐约明白,偶尔提起话头,必然会被母亲惊恐地驳回去:你不会死的,能治好的。现在我知道,母亲拒绝接受死亡这件事。不过现在想想,母亲对过往生活的抱怨,换个时空和语气,就叫娇嗔,这或许就是她面对结束的方式:让一切陈珂泛起。只是这是她一个人的独舞,父亲没有参加,我也没能理解。
? ? 父亲去世前一个月,我问他有什么愿望,他想去天安门,我们就安排了一趟北京行,他很开心,但是回来之后身体恶化,喘气不太好。去世前两天,我回去看他时,跟他聊起死后有什么想法,他说他要让我买墓地,老家老人去世很多都是自建墓地,父亲想让我给他买现成的,买现成的可能在他心中代表着某种享受,我同意了。我回了上海,两天后获知父亲的去世消息,其实很突然,他不是死于病发,而是死于医疗事故。我没见过比他更惨烈的死亡,并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可能他在心里已经预演起死亡过程时,没有人可以和他讨论(真正老者死亡时去世老人之间互相看望时会相互讨论,可是父亲才刚过50,不够格称为老人,所有人觉得能治好,似乎戳到了不仅死亡这一个痛,周围人都不自觉回避,包括我),最后身体因为治疗而虚弱,其实他心里有数,治疗让他离死亡更近,但是他没有胆量放弃治疗自动死亡,因为想要活着的愿望一直还在??赡芑乖谛睦锼阕攀奔?,但他根本没有被赋予经历临终的权利。从心理上来说,什么也没结束。无论是他的心理上还是我们的心理上。
? ? 父亲的去世对我最大的感触是:死亡是需要讨论的,无论身前事身后事,还是死亡的过程。情感也是需要被表达的。父亲说过他的遗憾:这辈子没有花够钱,我记得很清楚,但没人能和他讨论这是怎么回事。他这一生经历了什么,背负着什么,从亲身父母、收养父母那里都获得了什么,他是怎样走过自己的一生,有哪些遗憾,哪些骄傲,哪些惦记的人,都没有谈论过,也没有被镜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