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卡耐基的《沟通的艺术》,里面列举了无数的例子,也给了一些不错的建议或观点。比如“微笑产生良好的印象”、“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并满足别人的需求”、“是对方保住面子”等等。但我看完后,对于这本书,只留下一句话:所谓的沟通技巧,无非就是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可以理解为在沟通过程中时刻把别人当作自己,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1.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少说话甚至沉默
在和交流中,应该尽可能地站在对方的视角来想问题,如他们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个人理想,还有对方和你谈话的目的。比如当你在听销售人员给你介绍时,你就应该少说话,少暴露自己的需求,让对方抓不到你的痛点,这样才可以让对方客观地评价你想要买的那个产品,你才容易去客观地全方位地接受产品的信息,从而你才会买到对自己真正实用的好东西。
2.知道应该说些什么
假如你希望别人给出客观答复的话,千万不要在别人表达观点前先表达具有导向性的言语,因为这样会影响别人对问题的客观思考。
有数据表明,医生要是问“你经常头痛吗?一周几次?”,患者的平均回答是2次多;但如果换成“你不太会头痛吧?一周几次?”那么患者的平均回答是不到1次。仅仅改变了提问的方式,就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言语的力量是强大的,有时候,一句话就可能改变别人的一生。而自己身边的氛围,是通过自己的语言营造的。所以,尽可能地表达积极的言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3.知道怎么说
良好的沟通,除了知道了什么时候说、说什么,还需要怎么说。同样的内容,表达的顺序不同,带来的结果可能也不同。
在《金字塔原理》中,鼓励大家用“结论先行”的表达形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的表达最高效。但是,这种表达顺序,比较适合于公司的工作汇报之类的追求“快”的场合。但其他场合,未必适用,即使它是最高效,也未必是最有效。到底是用“结论先行”的表达顺序还是“先铺垫或者讲故事”的表达顺序,还是得将心比心,站在受众的立场上来判断。比如,你正要说服一个不想合作的人和你合作,假如一开始就“结论先行”,那你很可能会吃闭门羹,因为一开始就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实在是难以接受。
在思考“怎么说”之余,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说得更好听、动人”。比如你可以给别人一个尽可能符合他们价值观的、高尚的动机。有一位名人,不希望报刊报道他的负面新闻,他这样跟报社说:“我不想我的母亲伤心?!闭庋娜八蹈说男Ч纫话闳肆⒓茨芟氲降娜八档男Ч枚嗔?。
有没有普遍适用的沟通流程?
在和自己觉得难以沟通的人沟通时(比如家长和小孩子的沟通),我们可以这样做:倾听->赞美->让对方选择。
一开始应该做的是多倾听对方的看法,这样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充分了解对方的处境,做到感同身受。然后,根据对方的描述,给予对方某方面肯定的评价,让对方觉得你真的了解他,也就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最后通过自己的引导性语言,给对方选择的机会,并让对方做出尽量符合自己意愿的选择。
怎样更好地沟通?归根结底,还是要始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你才有可能发现你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让你的沟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