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尔教授对老鼠很有兴趣,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他把老鼠聚集在一个平台上,让它们一个个往下面两个门跳。跳向左门,它会碰得鼻青脸肿;跳向右门,门却会打开,门后是甜美的乳酪。小老鼠当然不笨,训练几次之后,就快快乐乐地老往右门跳去,不再摔得一鼻子灰。
可是,就在小老鼠的选择方式固定了的时候,麦尔把乳酪从右门移到左门。本来以为可以饱食一顿的老鼠现在又碰得鼻青脸肿,它不知道客观情势已经改变了。幸好,摔了几次之后,它又渐渐熟悉了新的情况:原来乳酪在左边!
问题是,这个时候,麦尔又有了新花样。他把门的颜色重新漆过,把乳酪一会儿放左,一会儿放右,老鼠在新的习惯形成之后,发觉原来的抉择方式又行不通,它必须不断地适应新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习惯行为……
终于,老鼠变不过来了,它的下一个反应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麦尔发觉,在应变不过来的时候,老鼠就搞“拧”,开始固执起来,根本就拒绝改变方式。譬如说,如果它已经习惯于跳向左门,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地放在右门口,让它看见,它仍旧狠狠地往左门去碰肿鼻子,愈碰就愈紧张。如果实验者在这个关口继续强迫它去作跳左或跳右的抉择,老鼠就往往会抽筋、狂奔、东撞西跌或咬伤自己,然后全身颤抖直到昏迷为止。换句话说,这只老鼠已经“精神崩?!?。
于是,麦尔教授归纳出导致老鼠“精神崩?!钡奈甯鼋锥危?br>
首先,对某一个难题( 左门或右门) ,让老鼠逐渐培养出一种应对的习惯来( 选择右门:右门有乳酪) 。
第二个阶段,客观环境改变,老鼠发觉惯有的方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感到惊骇。
下一阶段,不断地焦虑与挫折、失败之后,它就固执地以旧有的方式面对新的情况,不计后果( 就是看见乳酪出现在右边,仍旧往左边闯)。
第四个阶段,根本放弃努力( 乳酪也不吃了,干脆饿死) 。
最后,如果外力迫使它非解决问题不可,它就又回到它所习惯的旧方式( 左门就是左门,非左门不可) 。当然又碰得鼻青脸肿,饿得头昏眼花。明明只要换个途径就解决了一切,它却固执地在习惯行为中饱受挫折与失败的煎熬,最后以崩溃结束。
很多时候,在我们给孩子下达指令之后,一般在第一个阶段,孩子都愿意服从,会顺着我们的指令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觉不对劲,因为父母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自己却不想那么做。
比如:我告诉孩子对人要诚实不能撒谎。当孩子不想写作业想先玩,告诉我真实的想法后(在我的标准里是先把作业写完再玩)我会跟孩子讲一大堆道理,甚至会被批评和指责。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后,没写作业却在玩,为了不挨批评或指责,他会撒谎说作业做完了。当我发现孩子撒谎后就又是一顿指责批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发现,诚实说会被批评,撒谎也会批评。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开始像麦尔教授实验室的老鼠一样,变得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被逼急了,会激烈地冲撞父母,甚至会伤害自己,有的孩子会发生极端行为。所以我们在质疑孩子对我们的态度时,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这样对我们?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孩子对我们态度如此恶劣。
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缓解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父母要做的第一步,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言论,父母都要保持情绪稳定。有的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的态度就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的态度极差,我们应该尽可能不被情绪左右,保持稳定的心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动作和指令,不再喜怒无常。当我们将亲子关系恢复好以后,才能在孩子面前最有影响力,才能引导孩子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与孩子沟通后,我们不必与孩子讲任何道理,只是理解和接纳他的言论、行为,并就孩子的言行,自己做出改变,让孩子知道我们在试着理解和接纳他,让他感受到关心。长此以往,即使我们不去给孩子讲道理,孩子自己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而且我们要持之以恒,保持长期稳定的态度,让孩子看到我们的转变,便开始试着相信我们。
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你,你就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别人!
反观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志,有时会要求孩子听我的,也会受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别。好好修炼吧!
当孩子对待我们的态度不好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