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觉思日长,如此这般,甚好。
2020年8月16日,一个周日,早上醒来,如果是往常,我肯定是第一时间去看手机微信,有没有留言,或者是在朋友圈发个早安,然后去做饭,顺便再开个音频课听一听,仿佛这样的状态才足够积极自律,没有虚度光阴。突然,肩颈的僵硬让我感到一丝紧张,刷好牙抬头,正有一束晨光打在对面的楼房上,蓝天白云阳光,居然那么好看。突然奇想,且慢,今天我想任性一把,换一种“不插电”的生活,远离手机和社交媒体,看看会发生什么?
01有故事的粽子
没有得到的音频,没有小度的新闻播报,我慢悠悠地再厨房做饭,从冰箱里拿出先生出差带回来的粽子,这是一串有故事的粽子,客户在他去机场前特意带他去买的,说是非常好吃非常推荐,先生说,当时看时间,还有两小时,居然还在排队等粽子,他百抓挠心焦急万分,担心北京的路况,心里暗自抱怨,不就是粽子吗?能有多好吃啊,可是盛情难却,只好带了回来。
我把粽子端到桌上,端详了一会,这个粽子的个头是一半粽子的1.5倍,打开一看,一半是蛋黄,一半是带皮五花肉,中间还夹了一片大大的香菇,用料特别丰富。从来没见过那么规整的五花肉,单独拿出来,不亚于东坡肉的风度。夹了一块放入嘴中,肥而不腻,果然好吃啊,怪不得朋友大力推荐,冒着误机的风险坚持让先生带给家人尝尝。
我想到了若干年前,先生到昆明出差,当地的负责人是一位大姐,她在机场说,我给你托运了一份礼物,你太太一定喜欢。结果先生拖着一大捆鲜花回了家。语言无法形容我那时候的惊喜,那天,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客串了花店老板娘,由于实在太多,我分了四五份送给了小区的邻居,她们回家插好分别拍图来感谢,共享这一份惊喜和美好。
说到朋友、客户,有了社交媒体,看似沟通联络更便捷了,可是线下见面却变得少了,感情是看起来更近了,还是真的更近了,谁也不知道。最近微信的拍一拍很好玩,但绝对比不上我们不远千里相见时的那一个真切的拥抱。
02 读书《深度工作》
本来打算早上补一补最近大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可是决定了,就把手机放在视线范围以外,发现自己居然有一点忍不住,总想去点亮手机屏幕。那干什么呢?看书吧,有一本书种草好久,一直没看,我拿出电子书(搬家实在是书放不下啦,最近都只买电子书),打开了《深度工作》。
最近工作效率不高,总是被手机打断,不如我就静心读读书吧。煮上一壶老白茶,心里却想着要不要拿电脑记录金句、案例,以后培训或咨询要用,我要建立知识系统...且慢,说好的不插电呢,忍一忍,今天就单纯地用纸笔吧,别太纠结了,离开电脑和手机,还活不了了咋的?
亲手写笔记是我多年来的习惯,最近一年写的越来越少了,一来是笔记本查找不方便,二来大量的笔记app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我的盖洛普“搜集”优势,总是想把好东西都先收进来,现实却逃不出“收藏即冷藏”的怪圈。又开小差了,想那么多干嘛,赶紧,看书吧。
喝了两壶茶,不知不觉,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居然一本书看完了,多久没有这样啦,打开的书总是看不完,公号文视频号一刷就是大半天,嘴上嚷着没时间,事实上,没有了手机,时间充裕地很呢!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
相对应的是“浮浅工作”,指的是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这个概念来自于麻绳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浮浅工作不仅价值低,而且容易复制,例如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提示音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切换注意力。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破坏职场人的专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难以做出突出的成绩。
想到被手机和社交媒体捆绑的我,离深度工作越来越远远(看最近好几天屏幕点亮时间超过8小时,而且每20分钟就看一次手机)最可怕的是,自以为每天都在接收大量“提升认知”的信息,却失去了深度工作最核心的思考能力。摘抄了一些扎心的句子,作为警醒:
一、关于使用网络
使用令人分心的网络工具这件事本身,并不能减损你大脑专注的能力。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这种经常性的转换可以理解为削弱组织各个部门集中注意力的心理力量。
二、关于社交媒体
1、打破了努力创造又价值的作品和吸引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用浅薄的集体主义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又无价值。
2、“点赞”给每个人带来一种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重要性的假象。
3、“刷存在感”是使人们草草地将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目标
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
合上书本,感觉这过去的几个小时充实且喜悦,笔尖写下的文字虽然潦草,但是很实在。那是一个和作者对话、和自己交谈的过程,暂停一下,一些东西似乎看得更明白了。
03 真实的生活
舒展身体,来上一段“八段锦”,朋友笑称适合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近天热,我把剧烈的跳操换成了舒缓的八段锦,12分钟,心浮气躁的我总要看几次时间,怎么还没有到,到底还有多久?;辉谄匠#⑹只皇且换峄岬墓Ψ?。什么时候,我竟如此没有耐心。就连听课,基本都是1.5倍速,到底在追赶什么?到底想要抓取什么?
放下了手机,就像逃离了“摄魂怪”(《哈利波特》电影里的角色,专门吸取他人的快乐),我得以抬起头来看看自己每天都生活的家,每一件器物都摆放在哪里?旁边先生和孩子在打闹,他们今天穿了亲子装,孩子和爸爸越来越像。
最近我和孩子的关系一度紧张,我们的沟通就像一张checklist,每天都在问“语文阅读了吗?”“数学口算了吗?要不要报个学而思?”“英文单词默写了吗?”这难道是我孩子亲子教育的全部吗?我带着他和馅包饺子、洗碗难道就是无用吗?
我突然意识到,我误读了上进和学习这件事。它不是一个抽离出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莫名的急迫感。学习是一条鱼,而生活是水。没有充盈包容的水塘,学习本身是空洞无价值的。事实上,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是学习和修炼。
一朵花的开放,一次面对面的交谈,看着孩子哭哭笑笑,把菜洗干净做成美味的佳肴,一段没有目的不被打扰的阅读时光,这里面连接到的能量也是对生命的滋养。
当这些被拿走的时候,知识和资讯的学习是空洞的,也是焦虑的。总是害怕来不及,总是害怕错失了什么。想到一句话“知识或者眼界本身并不能改变命运,改变命运最直接的方式是行动”。对我而言,这段没有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时光,反而是一种更好的行动练习。当外部的刺激被隔开的时候,我只能往内看,一点一点,看清自己,一点点,反思自己。
远离手机和社交媒体的一天,这就是所有的发生。
静觉思日长,如此这般,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