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NO.9
今日触发点——过程与结果
今天,永澄老师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读《思考,快与慢》第一章,前言部分的内容,一幅图、一个算式,我们足足讲了一个半小时。
一个半小时,让我触动最深最深的是关于“过程”与“结果”的思考,生活中,我们太善于直接讲出“结果”,忽视了“过程”……
而与永澄老师作为战友经历的这个探索的过程,让我对“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感受,收获的不再单单是“结果”,而是从“未知茫然”到“已知结果”这个可视化的探索过程……
今天的触发点,让我想到了育儿,想到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那些习以为常的“结果”
在我刚刚做妈妈时,
我会和儿子说这样的话:
当儿子想要触碰开关时,我会说:别动!千万别动!太危险啦!
当儿子吃饭时,一桌子菜,我会选择我喜欢的说:尝尝这个……
当我和儿子去某个目的地时,我会对儿子说:快点走!
当儿子在做某种选择时,我会迫不及待的说:a好,b不好……
当看到妈妈熟悉,但是,儿子陌生的人时,我会脱口而说:儿子,和**打招呼呀!
到了睡觉的时间,我会对儿子说:到点了,快睡觉!
其实,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时候,大人会选择一种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即“告知结果”的方式,这个方式简单直接粗暴,可能还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它们可能是一个个坑,掉下去,就成为了一生的“坑”!看似?;ず⒆拥摹敖峁?,实际上,孩子失去了很多很多……
告知结果,孩子失去了什么?
直接告知结果,孩子会失去什么呢?
当儿子听到“别动!千万别动!太危险啦!”时,孩子失去了了解“电”为什么不能动的机会,失去了对“电”产生兴趣的机会!从此,可能对“电”只有惧怕,失去了科学探究的萌芽!
当儿子听到“尝尝这个……”时,他失去了主动尝试体验各种味道的机会!失去了感受食物色香味的机会……
当儿子听到“快点走”时,他失去了积极配合的主动性,因为他可能有机会尝试更有趣的走路方式哦!
当儿子基于我的判断,选择了“a”,而不是“b”时,他失去了自我判断,求证,做出选择,甚至试错的机会!
当儿子听说“和**打招呼”时,他失去了正确理解“陌生人”的机会;失去了学会如何在他不熟悉的陌生人面前保护自我的机会!
当儿子听说“到点了,快睡觉!”时,他失去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因为他可能想在睡觉前听个故事)!
结果与过程那个更重要?
后来,我调整了与儿子对话的方式,我开始使用有限选择与启发式提问与儿子进行交流,今天,我终于懂得,这样的交流方式,给到孩子的不再是结果,而是思考的过程……
如今,
当儿子想要触碰危险物品时,我会说:关于**,你有哪些了解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查到关于**的资料呢?
当儿子吃饭时,一桌子菜,我会说:在吃饭这件事上,妈妈相信你有你的选择!你的选择是什么呢?
当我和儿子去某个目的地时,我会对儿子说:你是想用开火车的方式,还是小兔子蹦蹦跳的方式去哪儿呢?
当儿子在做某种选择时,我会说:选择a,会怎么样?选择b,可能会怎么样呢?
当看到妈妈熟悉,儿子陌生的人时,我会对儿子说:你可以和**叔叔(阿姨)说些什么呢?
到了睡觉的时间,我会对儿子说:你是想先听妈妈讲个故事,再睡觉;还是想一边听广播讲故事、一边睡觉呢?
……
每一个问题,每一件事情,妈妈都不再给儿子答案啦!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呢?
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自主探索的过程、不再依赖成人思维的过程……
我想:正如永澄老师提到的,对于知识,你是在“研发”,还是想要直接获得“产品”,前者启动了大脑的思维,后者助长了大脑的懒惰;前者放大了过程,后者关注了结果;前者大脑越来越善于寻找答案,后者越来越依赖结果……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感知那段从无到有,从书本中的文字到成为大脑中的认知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还只是永澄老师的,只是大多数同学的,但是,我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个过程的可视化,让我能够对结果产生的过程,有了意识、有了察觉,有了改变的方向。
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应用于生活,生活验证学习,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有些感觉,真的太奇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