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材料分析】某中学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借口教室不足,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位蚩陌旆?,要求他们“立即离校回家”。然而这些学生一离开,该校又接收了一部分初中毕业生。为此事,被责令退学的14名学生家长联名向上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试分析该校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并阐述法律依据。
答案: 【参考解析】该中学对一些成绩不好、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采取??位蚩陌旆?,要求他们“立即离?;丶摇钡淖龇ㄊ谴砦蟮?。此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八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对品德有缺点、学习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的规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九条“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条有关规定,对该中学予以行政处分。
【周二材料分析】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闭爬鲜λ担骸霸谘@?,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所提出的困惑。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王老师:要创造积极、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大胆质疑,敢于发言。(2)李老师:应掌握开发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如智力激励法(脑风暴法或脑轰炸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统摄法(任举其中两种即可)。(3)张老师:改革评价机制,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注意:评价目的的激励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个别性。
【周三材料分析】记得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同学们在上早读。我刚到校,来到班上。这时,一个学生走进教室。我大声说:“××,你为什么又迟到?把手放下站好……”忽然,我听到有人叽咕:“……自己也迟到……”一个女同学正在向旁边的同学使眼色,脸上露出不服气的神情。我心头一惊,正要发作的火一下子熄灭了。这事儿使我陷入深思。我感到,在学生面前,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十分审慎。问题:(1)案例中,教师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为什么?(2)案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教师扮演了“示范者”的角色。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过程中,教师对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和特殊的信任感,使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他们会把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师视为效法的模范,“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都能对学生起到奠基作用。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小节,“自己也迟到了”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给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2)启示:①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细节中,要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②教师是学生行为规范的代表,是学生效仿的楷模,教师要担当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角色;③教师的榜样作用,构成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力”,教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楷模。
【周四材料分析】某学校教师在教室后面用红纸黑字登出了优秀学生名单,用白纸黑字登出了后进学生名单。上白榜的学生耷拉着脑袋,整天心情沮丧。教师回到办公室说:“这帮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蔽侍猓航岷辖淌χ耙档赖?,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答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即可)该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1)该老师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所谓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材料中的老师表示自己已经“发挥主导作用”,而将教育效果不良的原因归结于学生,对待教育事业没有做到勤勤恳恳、甘于奉献,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2)该老师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所谓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的老师,将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区别对待,并分别以红榜和白榜公示其名单,严重伤害到了学生的自尊心,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3)该老师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的老师对待后进生,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是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对于学生耷拉脑袋学习的情况也有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
【周五材料分析】布克(W.F.Book)与诺维尔(L.Norvell)让两组大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正确性来做练习,连续进行75次,每次30秒,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乙组不知,自第51次开始,两组条件对换,结果前50次甲组成绩比乙组好,后25次甲组成绩变坏了,乙组成绩明显上升。(1)试解释甲、乙两组的成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2)这个实验结果对我们日常教学有何启示?
答:(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即可)(1)甲乙两组的成绩之所以发现变化是因为受学习成绩的反馈的影响造成的。桑代克的效果律告诉我们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以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这就启发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以促使学生不断调整学习状况,不断取得进步。甲组在前50次成绩好的原因是因为练习之后及时获得了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况;而在后25次的练习中,由于改变了练习方式,练习之后不再获得及时的反馈,所以影响了练习成绩。乙组的学习成绩在前50次中不如甲组,是因为练习之后没有获得及时的反馈,而在后25次的练习中,由于练习后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所以能够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况,不断获取进步。(2)这个实验结果给我们的日常教学的启示有:首先,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而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扬优点,改变不足。其次,教师在评价理念上应注意从关注结果走向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再次,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