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了两年半的心理咨询,一共换了六七个心理咨询师。有的咨询师认为问题很严重,除了咨询,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有的咨询师认为孩子的问题不严重,就是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大家都有,不必过于担心;有的咨询师说解决不了这孩子的问题,拒接或者一两次就结束了咨询关系……。孩子一直拒绝吃药治疗,但是又总被睡眠障碍困扰,学习成绩一直在下滑,性格也不是不善良,可就是跟谁也处不好,怎么办呢?
最近,问类似问题的家长比较密集。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对身心的照护更重视了。不过这里有个很大的Bug——不是孩子自主咨询的。
这也是许多青少年咨询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所以,我通?;嵛始页?,为什么你问这个问题?这里强调的是问问题的主体为什么是家长,而不是当事人——我们眼里的——孩子。
首先,当事人自我探索的意愿很重要,当事人对咨询师的信任也很重要——这是建立咨访关系的关键。
甚至于来访者自掏腰包支付咨询费这个模式也不能忽略。排除掉不合理收费的不谈,付费咨询并不仅仅是商业的操作,更有它的义理在。付费咨询既能为来访建立良好的边界感和自我负责的责任感,也能培养其自愈的能力,也有利于咨询师的成长和咨询行业整体向好发展。如果没有践行这个形式,那么对于来访和咨询师来说,都将被裹挟在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的困境中。
俗话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因为万事皆有因果。从自利利他的角度,也恰恰是创造一个圆满的开始。医人不易,医心更难。
其次,找到一个可以与来访者共情的咨询师很重要。
在这一点上,常??吹绞羌页ぴ谧鼍龆ā裳讯际羌页ぴ诼虻グ。】墒腔晃凰伎?,有些商品、兴趣班也是这样营销的——买单的是家长——所以营销者更重视的是家长满意。所以,这真正是孩子的需要吗?
没有一个能与孩子共情的咨询师,孩子的苦恼往往是加倍的,会有很多放不下的安全感和无法安放的挫折感。当一次次没有被咨询师理解到,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咨询关系,孩子会觉得自己给到家长和咨询的信任又一次被辜负,很可能会放弃接下来的咨询。而家长还依着惯性继续不断地找新的咨询师。
还有些时候,因为家长的过度担心,会对咨询师输出的很多标签词汇特别敏感,并把这些词汇在孩子生活中不断地进行重复。在孩子还没有切实地觉察这个“论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关联性时,就进入到被家长和咨询师双重标签压迫的境地中去了。这也是有些咨询适得其反的症结所在。
其三,来访者被家长带来时的年纪大都在人格发展期,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会有各种探索、或者会表现出各种特质,但这些的发生都是活性的、不稳定的、一过性的,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探索和特质发生的背景和要素,是他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形成的。
而关于对孩子所处环境的探讨,孩子和家长通常是有着不同的视角的,而家长们又往往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些“问题”,并往往看不到家长自身的问题,这是最难解决的困局。
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说起来可能有些反“人性”哈!不喜勿喷。
解决方案是——家长要更多自我觉察,去看到自己的问题。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信任,让孩子做主解决孩子自己的问题。
当家长愿意作为来访者主体给自己做咨询时,会事半功倍,更有多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