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都是输,是否还值得一过?”——读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从书的开头:”威廉·斯通纳是1910年进的密苏里大学,那年他十九岁?!?br>
到书的结局:他死于癌症,终年六十四岁?!蹦潜臼榭焖僭焦欢纳硖澹考涞募啪仓?。“
六十四年的人生里,斯通纳好像从头到尾都是loser,甚至所有可以称之为起色的东西最后都失去了:
以为会有的美好婚姻,却发现妻子日益孤僻与神经质,终其一生都是小心翼翼,相互折磨;
真心热爱、全心投入的教学事业,却不愿给院长放水而面临漫长的排挤,再无翻身;
一心一意爱着的女儿,却在神经质的家庭里持续消沉,与他渐行渐远;
那短暂的罗曼史,让自己体会到真爱的人,最后却不想改变彼此的自我而双双放手;
唯一有过的胜利,好像也就是那次初级教学课上与院长的教学方法之争,但在他心里也更像是一次”通过无聊和冷漠而赢得的胜利“,就连他都嘲笑自己。
面对他生命中越来越多的冷漠和麻木的时刻,他开始也有不愿意,他希望有事物能刺戳他,给他生机。但是他渐渐也明白了,人生中的各种东西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都会消解成一片撼动不了的虚无。
所以,在他的四十三岁,便已经”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斯通纳,也许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又有谁承诺过我们都会有成功的人生,所有的坚持都会胜利呢?这样想来,是不是就可以继续蒙着头一条路跑到黑了。
这本书看得很快,也许孤独的故事更适合我这种孤独症患者阅读,书封上写着”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在好几处都明白斯通纳为什么会这么想,因为自己也有过相同的挣扎,内心的挣扎有时与生活经历的事情无关,而与对内在自我的探索有关。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力量,一种证明自己活着的力量。
”若人生再无生机,是否还值得一过?“这是我读这本书不断问自己的问题。书封的那句”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好像能回答这个问题,只不过,这么清楚地认识自己,又真的是幸吗?有时觉得就算是痛苦,也想清醒着,有时又宁愿轻松地无知着,或许我们都会这么反复挣扎着地过下去吧。
我理解斯通纳所有出神的片刻,那都是内在的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抗衡,这么挣扎萧条的人生,对世界也许毫无意义,但对个人来说,便是全部。
最后,我欣赏斯通纳对文学和艺术的”古老的激情“,文字总是具有拯救性。
书摘:
他的思想不愿跟着他期待的方向走。他的注意力经常从握在眼前的书页上溜出来,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频繁地木呆呆地盯着前方,却什么都没看,好像他的头脑时刻不停地腾空着已知的一切,而且意志也好像掏空了自身的力量。他有时觉得自己像某种植物,而且渴望着某些东西——甚至痛苦——来刺戳他,给他带来生机。
他辛苦追求的平静,当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时间那么少,而要读的东西那么多,这份宁静开始破碎了。
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一种柔软感缠在他身上,一种倦怠感爬上他的四肢。一种他自己的身份感忽然猛然袭来,他感觉到了这个东西的力量。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到死的一刻,斯通纳仍然知道自己还是最本真的自己。)
斯通纳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他曾梦想过某种正直,某种绝对的纯洁。他寻找过妥协和无关紧要的攻击性消遣。他曾想象过智慧,在漫长岁月的尽头,他找到了无知。还有什么呢?他想,还有什么呢?他还期望什么呢?他问自己。(斯通纳在生命的尽头就像他的一生中一样,没有期待也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