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书柜,无意间又翻到了这本《传承:百年家族背后的中国史》,看完时间一久有些内容渐渐遗忘,但也有几个章节内容记忆犹新!尤其是在第一章中开疆拓土:两汉的功臣与外戚——李广家族。
李广家族在汉朝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是军事上的杰出代表,也在治上有着显著影响。从李广到他的孙子李陵,三代兴灭,我既看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高度人格感召力,也看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众士灭兮名已隤”的悲怆愤懑!到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陇西李氏作为衣冠旧族,被奉为第一门第,很多家族都追认李广或者李陵为先祖,北魏皇族拓跋氏被认为是李陵匈奴后裔,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家族也自称是李广之后,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我们家的族谱上也记录我们属于陇西李氏。这些都属于追认行为,年代久远,真假难辨。大部分都有点“攀亲戚”的成分,但是这样有影响力的“亲戚”,连皇帝都争相攀附,更何况普通百姓?可能在现代社会,家族的传承更多是文化意义上的,而不仅仅是血统上的联系。尽管家族族谱上的记录可能不完全准确,但仍然被作为家族文化和传统的一部分来珍视。
今年的八月,我也有幸首次瞻仰家中族谱,因为一位祖父辈亲人的三周年祭,叔叔们带着族谱不远万里来到玉门续谱——家族有成员去世,族谱就需要更新,以保持家族记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首先是祭拜仪式,在祭拜仪式上,家族成员会按照传统的礼节,向先人献上食物、酒水和纸钱等祭品,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然后是读谱,本应长辈们朗读的仪式简化为我们晚辈自行阅读,我和姑姑、姐姐们挤在一起仔细阅读,族谱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叔叔介绍说由于家族人员的日益庞大,这本族谱是已经分离出来的一支,原本留在老家。仔细翻阅,全文使用毛笔楷书记载,本册记录先祖从成纪搬迁至渔弯,率众躬耕的发展史,同时也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以将女子写入族谱。(我觉得这真是一次巨大发展,以前家族中只允许男子入谱)这次经历,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传承教育,通过族谱的展示和解读,长辈们向年轻一代传授家族的价值观、传统和家训,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责任。瞻仰族谱的经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同时提醒我们不仅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家族历史长河中的一员。我觉得这种文化传承特别有助于增强个人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重视家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最后就是续谱,姑姑和叔叔们提前写好了五爷的生平概要,然后请了我们玉门的本土书法家记录在族谱中,随着最后一个字的落笔,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
我又拿着族谱看了好几遍,从一世先祖的开创,到后辈的传承,思绪良多,也向叔叔们提出来心中的疑问:在目前的中国,李姓确实是人口众多的姓氏之一,而山西大槐树和陇西李氏都是李姓的重要发源地,会不会有出入?叔叔解释说先辈族人也多有查证,并且记录造册成书,我们这一支的确属于陇西李氏。
实际上,一个家族的起源可能并不单一,可能是多个来源的混合。但是,家族的传承不仅仅是血统的问题,更是文化和记忆的传承。了解和探索家族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先辈的尊重和对传统价值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