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频频看到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发生,才写下这篇文章。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对于一个人来说,任何一方面不平衡,都不能认为是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中国家长很爱孩子,关注孩子。从备孕期间开始,就有各类孕妇学校、各种育儿书籍,其内容多数是关于喂养、护理保健方面的内容,家长关注孩子的身高、体重、几个月出牙、是否缺钙,一旦有个感冒发热,更是焦急万分。
家长对孩子躯体健康十分重视,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有多少家长读过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该给孩子灌输哪些道德理念?
很多家长不知道婴幼儿期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家长不了解低龄阶段男孩子大脑发育慢于女孩子;家长不知道情绪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巨大影响;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我害怕!
家长:有什么可怕的!
孩子:XX抢我的玩具!
家长:你就让他玩呗!
孩子:我不想去幼儿园。
家长:必须去。
孩子:我想看电视!
家长:作业还没完成,看什么电视。
很多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不重视孩子的情绪、爱好、天赋。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小时候,大人也没管过我们高兴不高兴,我们不也一样长大了,没什么问题呀。
是的,那时候的家长没那么多时间、精力管这些,但是那时候的孩子有兄弟姐妹、有小伙伴、有大自然、有游戏。那时候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下河摸螃蟹、滚铁环、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无所事事的时候就天马行空想象。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没有小伙伴、没有大自然,家长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者说根本不愿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只能靠电子产品来打发时间。
我们是最大方的家长,舍得花钱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让孩子上好学校、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我们也是最吝啬的家长,吝啬得舍不得花一点时间蹲下来听孩子说话、做游戏、思考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极端事件就不多说了,看看身边的孩子,很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他们身上看不到青春、热情、激情,看不到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更看不到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家长能影响孩子的时间也就十几年,其实就是青春期之前的时间,但这些影响会决定孩子的一生。
阿德勒说: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这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一点儿也不矛盾。
很高兴的是,看到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在当当网上还有3974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