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31日,是2024年最后的一天。
大家都在迎接新年,我在做什么呢?我在苦苦冥想两件事。
(一)让自己看见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
最近,心情有点低落,跌出了我的情绪阈限。为什么?
因为这几天遇到了一件关于生死的大事,让我突然感到不可捉摸,无从着力,完全失控了。
我这个人,在考虑事情时,一般是先考虑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其次,才会考虑钱的问题。如果用小钱办大事当然不错,但我更习惯于把粮草备足,然后开战,痛下杀手,一战成名,绝不姑息。所以,我自诩是一个冷静沉着,善思考敢决断的人。
对于我这样一个相当自我的一个人,喜欢把自己的事做好,也喜欢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一步一节,踏踏实实,从不偷工减料。所以面对自己的真心实意,我是希望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认可的。但到了别人眼里,就会用自己眼光看问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我知道我的想法只是自己的选择,对别人来说仅仅只是一个建议而已。
我要与世界和谐相处,就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因为我只是我自己,也只能代表我自己。
于是,我开始反思:还是我太喜欢做主了?“喜欢做主”源于什么?源于“被看见”,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于是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呢?
瞬间也就明白,我做事不需要得到谁的认可。我只需看到自己发自本心的善意和做事时的尽心尽力就行了。
让自己看见自己。
然后,只管去做,没有什么不值得。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结局。
(二)打破阅读认知局限,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早上,看到L老师在某群里发了这样一张图片,觉得不错,很稀有地在群里为他点了个赞。然后,我们聊起了关于阅读的认知。
一直以来,我喜欢阅读的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所以,在这个知识圈里,我已有了自己的舒适区,我的阅读,只是在舒适的河边游泳,没有危险,还非常惬意。
而2025年我准备读两本国学经典,为了好投入,就需要高手指点了。
于是跟L老师聊起了读书。
L说:我们正在读一部佛经,曾经读过《易经》、《道德经》。
我说:《易经》《道德经》和《论语》或还可以一试。
L说:越不懂的才越需要读,懂了的不用再读,越不懂的,说明自己需要。
我说;关于这些经,我是全懵。人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我喜欢在自己略懂的地方扩大认知就行。
L说:越不懂的,读了越受益;我喜欢在自己略懂的地方扩大认知,越迷茫,也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L说:传统文化经典是真正的经典,是真正的学问,历久弥新,读了,会让人焕然一新。日日新的感觉。甚至天人合一的感觉。
我说:我读书可从来没有这样的感觉。
L说:一个人有超然的心灵,才能在世间如鱼得水。
我说:所以很多时候我的人生体验是纠结
·······
我们的对话,体现了阅读的两种境界。
用王国维的那句经典来说,我读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他读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用清代文学家张潮一句话说,我读到了“庭中望月”,而他读到了“台上玩月”。
用上面那张图来解释就是:“凡夫不可语道”。我是凡夫,活在是是非非的生活里。而他或在无数个轮回的生命里。
尽管差距如此之大,我的选择还是让时间说话,让实践说明问题。
于是,我跟L老师说:我做你们的外围吧。
“外围”二字,意味着我给自己阅读的舒适区里放置了一块新事物,意味着我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实现了新的认知破局。意味着我将由“生活”向“生命”进发了。
或许,一年之后,我也会悟出一些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