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语文七上的第14课。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爬悬崖的一件往事,讲述了自己爬悬崖从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的心灵成长史。
背景知识:
作者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冒着生命危险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完成任务后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p>
提出问题:空军飞行员是一个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读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却发现,做过空军飞行员并曾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莫顿·亨特原来是个体质弱的胆小鬼,连普通的小孩都比不上,连个普通的悬崖都不敢爬。他是怎么获得心理成长的?并超出常人?
学习任务: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勾画出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中感受莫顿·亨特的心理成长轨迹,同时与自己的写作相链接,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心理轨迹:爬悬崖前(挑战前)的犹豫——爬悬崖时(挑战时)的紧张、害怕——处于困境时的进退两难、孤立无援——悬崖脱险后(目标达成)的自信骄傲
心理描写的方法:
1.内心独白(直接心理描写)
(1)原文第4段: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8年岁月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分析:“我犹豫了”属于直接心理描写。这一步,很多孩子写作时都会。比如在作文中会写到“我很高兴”“我很难过”等。但只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不够的,还得展开来,告诉别人为什么?
“犹豫”是拿不定主意的意思,“犹豫”是有原因的。因为“我”是孩子,所以我希望正常孩子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毕竟我病弱,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不能冒险。
如此内心独白,交代原因,内容就详实了。
(2)原文第16段: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分析:这段内心独白分为三个层次,设想了“我”的三种可能:掉头回去、呆在悬崖、通向顶部,结果发现自己进退两难,孤立无援。
如此内心独白,设想各种可能(后果),也是一种充实内容的办法。
(3)原文第18段: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分析:这里的内心独白,是想象援兵爸爸可能对自己的帮助。角度是想象对方会怎么做。
(4)原文最后一段: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分析:这段内心独白,是反观自己、思考事情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由爬悬崖一事,想到生活中遥不可及的目标,或是令人畏惧的情境,学会把事情化整为零,只关注近期目标,一步步走来,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小结:综上所述,写好自己的内心独白,可以分别从原因、后果、想象对方、反观自己四个角度展开。拓展思维想,也可以是对过去的回忆(比如第4段)、未来的想象。
2.幻觉
原文第16段末: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分析: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但不知道是自己在哭?老师觉得拥有这种体验的人是极少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发生。只有极端恐惧的时候才会如此。
3.环境衬托
原文第17段: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
原文第18段: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分析:影子的慢慢变长、太阳的落山、夜幕的降临、第一颗星星的出现、地面的模糊……景物的变化描写,渲染了寂静荒凉的氛围,间接地突出了我陷在悬崖困境中难熬、无助的心理。
4.动作神态
原文第7段: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然后我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分析:“满头大汗”“浑身发抖”“扒”“踩”“砰砰地跳动”等属于神态、动作、状态的描写,形象地写出“我”爬悬崖时的紧张、害怕。
归纳总结:
心理描写的方法有:1.内心独白(直接心理描写);2.幻觉(幻想、想象);3.环境衬托;4.动作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