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72,阅读6分钟
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慢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力量就这样流淌出来了。
1,
现在每天不写点啥,就感觉不得劲。
真是应了那句话,一天不写难受,写了难受一天。
我想写比较随心简单,情感充沛,思想锋利的内容。
可是没有这样随心的感觉,没有情感的涌动,没有特别触动的观点。
不可能天天有,天天有那反而不正常。
那就不得不想个,或者找一个观点话题来充数,像是找一个挡箭牌,像是为了日更任务,也像是为了摆脱一些什么东西。
但真的这样去做去写,又觉得落入下乘。
我总觉得有一些奇妙的东西,就在某个地方,需要我用力地去接触,费劲地去够,才能拿到一点点。
在很多事情很多方面,都发生这样的感受。
这就像一个人一整天的思想和情感,反正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或者好几次的亮点高点。
有的人或许没有,而有的人有,但是有的人不当一回事,随意就废弃了。
2,
我觉得不应该废弃,如果一个人要从当下阶段,走向另一个人生阶段,那抓住生命里的这些感动、思想高光,并且将之不断加强强化,不断以这样的标准来积累,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只是单纯简单重复,是不能引起质变的。
量变到质变的重点本质,我想,就在这些闪光点里。
借由这个话题,我又延伸引出了一个话题。
是关于写作应该怎样持续。
是真的要输入输出,一边看书一边输出,或者把经历,当天的事输出。
还是像我目前这样,把写作当成日?;疃?,一天不写难受,写了难受一天。
当然,后面这种是没有什么章法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好好持续,又到底会走向何处。
正如我行文方式,因为没有什么章法,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有时候就跳跃了,没有把内容一整个囫囵写好。
我好似总在追求一种自然状态,追求一种摒弃思考,自然无为的写作方式。
你想想,当初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时候,是咋写的?是构思了吗?有写大纲吗?
我认为并没有吧!
那一定是对古文心生了一种特别的感动和理解,才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的吧!
那写的已经不是理解和认知概念之类的东西,而是挥洒情感心灵,寄情山水寄情文笔。人和笔墨合一了都。
古代文人,一辈子都在学习语文,有特别的熟练度,有个人的经历情感,有环境的加成,然后几个因素相互碰撞,在特定时刻就往往涌现出质变般的高超表现。
我现在觉得道理懂得多少,认知有多深刻,眼界有多宽广,这些都是次要的,都是细枝末节。
可以去接触了解认知学习掌握它们,但不要陷于它们,不要耽于它们。
它们能引起对一些事物问题的兴趣,能够勾动生命因子里更为强烈炙热的东西。
而这更加强烈深刻炙热的东西,才值得去留意,更值得去追寻。
3,
要是换作以前,写到这里,我的想法肯定马上就转向,怎么去追寻,值不值得长期做,追求炙热激情,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不着落地。
但是现在我想法不一样了,我觉得要是人始终用思想用理性用智慧用知识用科学用价值,来判断决策取舍。
那他始终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在同一个台阶上找落脚点。
不过都是在同一套算法内,不断重复算法内的答案。
人最珍贵最强大的力量,都是不可被衡量不可被猜度不可被权衡的部分。
至于是什么部分,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一样的解释。
一个人如果始终在权衡利弊,那么他也是在被利弊界定。
我说不好这样有什么不妥之处,但是如果所谓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么权衡利弊是否就抑制意愿了?
被界定,不好,没有成长性,没有“炙热”之情。
我喜欢“炙热”,这个真是太好了。
选择炙热,就是选择勇气。
成为一个勇敢的人。
向一切发起冲锋,向一切发起挑战。
只要想要这样去做。就有无穷的勇气。
4,
说到这里,我觉得就可以落地了,可以和很多人阐释明白了。
是??!当一个人有理由这样去做或那样去做的时候,他就会相应地行动起来。
大多人都在如此生活着,执着自己所知道相信的,并且总是走在自己的路上,一路坎坷,有高峰也有低谷。
如果这个理由是来自生命的呼唤,来自命运的指引。
那就可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没白来一趟。
已至于此,夫复何求。
没想到今天这篇,最后还可以来个总结。
关于一个人真正的成长,量变到质变的凝结点,是藏在一个人的“炙热”情感里,而不是一个人的分析和计算中。
也就是说,热情总是真挚的,理性只局部正确。
留言分享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