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上台从容演讲,能够与陌生人侃侃而谈,但在这背后,是每次社交都需要鼓起一万分的勇气,做一万次的心理斗争,一万次跳出舒适区,这种种的矛盾,一直以来都让我很困惑,自己的性格到底应该如何归类,外界对我的判断与自我的质疑又如何平衡。直到在一个演讲中听到,内向者必须依靠独处、从自我深处获取能量,我忽然觉得答案找到了,应该就是内向型人格了罢。
明确了个性类型,并不是结束,却只是开始。从小接受的是放养式教育,一切随心而为,不刻意不强迫。但逐渐长大,开始意识到世界是属于外向者的,主动积极破冰,热情开朗社交,才能打开自己的小世界。这是一个定律,何况在人脉至上的中国。于是,内向者陷入困顿困惑。而有一天,听到一句话,大致说的是,The extrovert make the world while the introvert create the world,原文已记不清,但这句话敲打耳膜进而引发的心灵震动依旧铭记。
以上两个与己相关的案例,不过是为了说明,对于一名内向者而言,要承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找到力量源泉,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之事。这句英文,以及巴菲特、比尔·盖茨等四成商业领袖都是内向型人格的论证,等等,的确能给人短时的、鸡汤式的自我激励,但读完《内向者沟通圣经》,找到的可能是一些实用性的方法。
书的英文名是“The Introverted Leader”,阅读标题即可知,本书其实更侧重内向者如何在工作中发挥性内向性格所蕴含的特殊能量,成为一名好下属、好领导。全书共11章,开篇第1章就概述了内向者的性格所可能引发的四大致命陷阱:
1、不会拒绝、不爱交际引发压力;
2、不爱或不会说话造成他人对自己的误解;
3、不会自我营销、不懂经营关系招致职业发展受阻;
4、过于低调、不愿站到舞台中心,变成职场隐形人。
诚然,即便是外向者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职场陷阱,但对于内向者而言,不愿被人关注、不会拒绝、不会营销自我等,应该是最容易感同身受的点。很多时候,即便对这些特质及其不利影响有所了解,也无法自发、自驱动地做出改变。
分析完四大致命陷阱之后,作者在第2章立刻提出了破解法则:4P法,即准备(Preparation)、展示(Presence)、推动(Push)、练习(Practice)。接着,3-9章,分别从公众演讲、领导下属、项目管理、管理上司、把握会议议程、建立人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具体运用4P法,从内向者的特质中转化出“静争力”。
不得不承认,内向者想要在人世间站稳脚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作者的4P法为基础分析,主要包括:
1、利用热爱思考特质,做更多的准备工作。这包括知己知彼两个部分。例如,做一个演讲,明确目的、列出重点、找好例子、调整心态、反复排练之外;也要了解听众构成,为他们准备好材料。对外向者而言,很多自然为之的动作,例如自然与会场上的人攀谈等,都应该成为内向者的准备工作。当你知道自己有了前期准备之后,你会更放松,也更自信。
2、利用愿意倾听特质,做更有技巧的展示。内向者更重视谈话的深度而非广度,更愿意观察并关注身边人群感受,而非时刻成为中心。所以,可以学习运用一些技巧,发挥特质优势。例如,在人脉的拓展上,除了真诚倾听之外,寻找两人共同点、有意识记住别人的姓名、提前准备好一些开放式问题之类的;为了避免成为会议隐形人,主动提出设定会议基本规则、担任会议角色之类的,增加参与度,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存在”。
3、打破舒适区是永恒的主题。作者提出了一些方法提升内向者的推动力。例如,关于如何管理上司,作者提供了SAR方法,即S:描述具体情况,A:讲述所采取行动,R:讲述行动所产生结果,同时提供备选方案,并分析其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相比较于内向者总是埋头苦干、有效率没未来的情况,这一方法驱使内向者更主动、坦白地与上司沟通工作进展,探讨如何做出建设性的改变。其实,打破舒适区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走出来,走出自己的世界,挑战自己的承受极限,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刷新”带来的快乐。
4、抓住一切似非而是的机会,不断练习?;蛐恚诓欢系牧废爸?,内向者会变成外向者?但个人以为,发挥内向者的特质,并不是改变其个性。就如同看到create the world,我想到的是内向者更注重自我感受、关注内在世界,在自我的调试中取得平衡。即便应用了4P法,应用了一些技巧,也是创造更适合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进而让整个内部世界舒适地存在。
因此,内向者的生存之道不是改变自己、被迫适应,而是更主动关注外界、观察外部世界,怀着对自己的爱和对他人的关心,积极做好准备,也推动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