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之一,也是难篇之一。该文之难并不是难在字词句上,而是难在作者通过其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所表达的哲理上。在文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委婉含蓄、扑朔迷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教学此文的关键是如何化难为易。
那么, 如何才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庄子的观点呢?笔者以为,抓住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角度,从主题切入,讲清主题,再紧扣写作角度分析全文,学生就能弄明白庄子说得是什么了。
《逍遥游》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就这篇小文而言,讨论这个问题显然不是它的任务。就笔者个人的理解,我赞同这么一种说法:《逍遥游》表达的是庄子对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庄子的这个想法在节选为课文的第三段的最后这几句话上明明确确地表达了出来:“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至于说到那些顺着天地万物的本性,驾御着六气的变化,从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中的人,他们还要等待什么呢?所以说:精神修养达到最高层次的人,忘记了自己,不讲求功利,不追求虚名。
这几句话所蕴涵的思想就是庄子所理解的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笔者以为,这就是《逍遥游》的主题,这就是庄子所要表达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的就是这几句话。把这几句讲清楚了,讲透彻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学生基本上就能明白了。
接下来要指导学生弄清楚的,就是庄子是如何讲的,从什么角度讲的。对此,王安石曾有过这么一番论述,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帮助很大。他说:“此篇直述体,大小二字,乃其眼目。鲲鹏大者,学鸠斥鷃小者。文字一头二证一结,奇崛不伦。” (宋王安石语,引自明归有光《南华真经评注·逍遥游》)
从这几句话上,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王安石认为庄子是从大小对比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综观全篇,这种大小对比不是出现在某一段,而是贯穿全文??挝慕谘〉氖恰跺幸S巍返牡谝徊糠郑嗾呓浠治?。第一段可分三层对比:大鹏鸟与野马、尘埃的对比,大舟与芥草的对比,大鹏鸟与蜩和学鸠的对比。三层对比都是前者大,后者小;前两种对比主要着眼于空间的大小,后一种对比主要着眼于大智与小智。
第二段由“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引出,包含的对比仍然有两层:第一层所讲的冥灵、大椿和彭祖的故事是小年与大年的对比;第二层所讲的“汤问棘”的故事依然是大智与小智的对比。第三段庄子把笔触聚焦到了社会上。庄子给我们列举了四种不同层次的人物:“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一类人,宋荣子代表一类人,列子代表一类人,“至人”“神人”“圣人”为一类人。这四类人的关系是:排在后面的要比排在前面的修养境界高。实质上依然是小智与大智的对比。
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①大小对比不仅是庄子此文的写作角度,更是其结构全篇的写作方法;②“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庇Ω檬恰跺幸S巍返闹魈?、“文眼”,“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应该是《逍遥游》的“提纲”。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此文的教学思路:抓住文眼,紧扣“大小”;从文眼上切入,在“大小”上做文章。如此,才能将这篇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的课文化为简易,讲清楚、讲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