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是有数理逻辑的。比如,“道生一”不分阴阴的整体就是无极混沌的太一,它就是同一律,A→B或B→A,是“阴与阳同一",与佛家的的“不二法则"是一个意思。而“一生二"或“一分为二"的“太极生两仪"也是佛家说的“分别心",要么A,要么非A,就是“排中律”,以此类推的形式逻辑的矛盾律(或不矛盾律)就是要在“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这个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要求中,才能不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说,“道生一"“道生一”不分阴阴的整体就是无极混沌的太一时空,只是可能相对于其它整体的道的同一,不同的集合可能存在着异化的道其另一条殊分的“道",在两个以上的个体或整体中存在着交集时才可能存在着共同同一的道,没有交集的共同同一性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正是“世上本没有道(路),走的人多了,道(路)就出来了",鲁迅这句话本没有自己的创新,只是对老子的“道”的一种阐述而已。
辩证逻辑就更简单了,黑格尔还是抄袭了易经与道德经的,由于我之前论述过了,这里只简单介绍就不再详谈了。
《易经》以阴阳爻一分为二的演绎逻辑以2^n次方2^0=1(无极而太极,道生一),2^1=2(太极生两仪),2^2=4(两仪生四象),2^3(四象生八卦).....,这个在逻辑上是从同一性的一般到分殊差异的演绎法,反之,逆反回归从差异到一般同一就是归纳法。俱现在物质时空上也是宇宙大爆炸或膨胀与收缩或引力与反引力(斥力)的原理。在数学上就是把整体不断按二进制分裂与微分的过程,而太极图中阴阳之间按十二辟卦从复卦一阳的初爻即一阳来复到到阳爻越多阴爻越少,直到乾卦的六爻皆阳的物极的量变转化,再到盛极而衰转阴到姤卦初爻一阴生开始质变,直到阴爻越多阳爻越少回归于坤卦归零的阴极量变这个过程就是积分的变化,黑格尔从这里用总结了哲学原理的辩证法或辨证逻辑,分别称之为①量变质变,②否定之否定,③对立统一。
还有一个是坐标系也可以从易经的阴阳数理逻辑推演出来,以阳为正号(十),以阴为负号(一),在一维空间表示X横轴,二维空间Xy,三维空间表示XyZ,空间就是说物质的结构,而正负的物质结构又可以分别出正物质与反物质,正反相遇时就会产生湮灭,而我们所处的就是正物质宇宙,在正物质宇宙中也有正负粒子,比如,阳离子与阴离子,电子与负电子,而在我们人类的地球中一般的原子结构电子是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中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之为核电荷数,它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而中子是不带电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而引入时间时,以〈0,0,0)原点表示现在的主体时,有了时间的出现,于是负号(一)就是过去的时空,正号(十)就是未来的时空。我曾经用这个逻辑写过《几何人生》。
至于“道"就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从差异到同一的运动现象轨迹的归纳,因此,西方人翻译为规律也没有错,就是从差异的运动现象轨迹中归纳出同一的本质,从异中求同,从不同集合中求交集,“道”在万物(不同的自然集合系统)中的运动轨迹中存在着的同一性就是“道”,如果是从自然万物的更广义范围中存在着价值的同一性的交集就是“德”,传统文化说的“德者得也”就是这个意思,但“德"又分“上德”与“下德”或“私德"与“公德”,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的价值利益出发的行为就是“上德”,而只从个人自我主观出发的就是“下德”,从集体、社会和自然环境价值利益出发的就是“公德”,只从个人自我主观为利的就是“私德”,《德道经》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闭饫锼档木褪谴幼匀缓旯壅宓募壑道娼嵌瘸龇⒌摹吧系拢?,因为,他们已经是把个人自我的主观包含在自然和社会宏观整体的价值利益共同体的“同一性”交集中,整体的大利包含了个人自我的小利,个人是属于自然整体集合的子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就是站在更大的生态平衡的格局上来看待天道,在这个面前,即使是局部的社会集体的价值利益也属于小利,如果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的天道,人类社会灭亡了也是必然,人类社会内部之间再团结一致来违背自然与天道对抗也枉然,比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两刃剑,如果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过度发展无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的道俱现的相生相克原理,就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就会出现各种人为产生的灾祸,像气候变化的温室效应、病毒与战争等天灾人祸等,这个就是无仁可谈的“天道不仁”,因为“仁"一般是对人类而言,“仁"字由“亻”与“二”组成,即使是在甲骨文中也是(人)+(二,等同、相等),表示人人齐同,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造字本义是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
而只有以大格局的“天下为公”之“上德"才能实现与更高层次的“道"同一。
缩小到人类社会,只有人与人之中的价值利益的交集就是“仁”与“义”和“礼“与“信”等,但这是要在遵循更高层次的“道”与“德”为基础的,否则,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不可长久!所以,老子才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由此可见,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道德价值,不能完全只是从儒家思想的人伦来寻找更高层次的“道“与“德”的底层逻辑关系,而应该是从回归黄老学派的广义道家的“道”与“德"的概念中去寻找,在孔孟时期还未完全体现出来,但到了,董仲舒提出了讨好汉武帝的大一统思想之后,“道”与“德”的概念就离自然越来越远了,而缩小到社会的人伦方面了,而这也是导致阻碍了解放思想与到自由和科学系统化的原因之一。尽管是到宋代和明代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才有所回归,但还是偏于人伦的道学,而哪些原来的道家则是倾向于炼金(丹)术(化学)和中医与心灵(理)学说了,而墨家作为道家的分支的物理(力学)却是滞后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