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知识焦虑的时代,我们拼命抓住线上各种资源,参加各种学习社群,于是打卡成为晒朋友圈的新姿势:今天又背了多少单词?今天又学习了几分钟的课程?今天又完成了哪一本书的阅读?今天又写了多少字的文章……各式各样的学习成果分享,在给自己鼓劲儿的同时,有时候却也给朋友圈带来了知识焦虑。
到底要不要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学习成果?
晒,当然要晒,但“有灵魂”地晒,更好。
为什么现在线上学习社群那么多,要组织大家打卡,其实就是考虑到我们普遍缺乏自律,我们需要伙伴的鼓励,而在朋友圈晒学习成果的行为,也是让伙伴来监督自己坚持学习的一种方式。记得去年刚开始重拾英语的时候,我参加了200天的薄荷阅读训练营,当时坚持天天打卡(即使双休全天在上烧脑的备考“突击班”,我也还在利用午休时间抓紧阅读,就连单位的领导都问我,你那么拼命学英语,是要出国吗?我说不是,我打卡一是想激励自己坚持下去,二则是想通过完成打卡任务来得到相应的打卡礼物。
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学习成果的分享,可能会给朋友圈带来新形式学习焦虑。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朋友有所成长,但扪心自问,当你看到朋友圈里的那些普通朋友,比自己优秀却还在拼命努力,心里确实容易不是滋味,但自己可能又出于懒惰不想去学习,看着别人学习吧,也就点个赞表示“朕已阅”,是否真心“点赞”,那就未可知了。
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情,指望别人来监督。毕竟还是不可靠的。记得当时我除了每天阅读打卡、背单词打卡,还有参加了听力课程的打卡,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的朋友们一定会觉得我是个“神经病”吧!
所谓有灵魂地晒,究竟该怎么晒?
像我当时那样,天天纯“三卡”自然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有霸屏嫌疑,另外一方面,除了打卡,我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经验分享,对朋友们来说没有任何帮助:除了知道你在学习以外,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会有“拆书帮”这样一个奇妙的组织?如果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们仅仅是在豆瓣上给所读的书打分,然后再分享到朋友圈,写上几句简单的心得,你指望多少和你在一个“频道”里的书友跟你同频共振呢?为什么不试试在读完一本书之后,认真写一篇拆书搞或者讲书稿,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找到能学以致用的几个点,和朋友圈内相关分组的朋友做分享,我觉得那样会更受欢迎。
同样的道理,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每天背了多少个单词,看了多少页原版书籍,这些数据对朋友们来说完全没有意义,但如果将自己在学习英语上掌握到的一些经验技巧,通过文字或思维导图跟有兴趣的朋友作分享,在梳理自己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再巩固,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现在很多线上学习机构都会采用了完成朋友圈打卡给予相应奖励的营销模式,这也使得原本并不想晒的人迫于无奈而晒,那就这样想吧:晒学习成果总比什么都不学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