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法国作家迪迪?!ぐ@锱畹氖榧痘毓楣世铩贰?/p>
讲述在父亲去世后,迪迪埃重新回到他的家乡兰斯,走进那片他曾经急切逃离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生活的土地,通过回忆发生在这片故土的往事,剖析自己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读书求学、认知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走出家乡,成为一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大学教授的经历。
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里没有阶级斗争,社会阶层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不能像作者一样时刻感受到阶层的差异,实际上阶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渗入到我们的成长与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为。
作者生长在法国,对资产阶级和平民阶级的划分泾渭分明,主要表现在阶层之间,居住环境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差异、阶级之间拥有的权利不同。
居住环境差异
迪迪埃的童年生活在狭小的公租房,是资产阶层为了鼓励人口生育,又担心被压迫阶层出现过多犯罪,平息社会动荡而统一建造的社区,改善后的房子终于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全家人有了两个房间,但是每当作者在房间里埋头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地方,因为这里有着贫民的标签,是充斥着落后、陈旧、暴力、犯罪的街区。
一街之隔,就是富人区,那里住着和他身份不一样的同学,好友是大学老师的孩子,为了不让同学知道他住在哪里,迪迪埃从来不和同学说自己的家人和住址,同学身处富裕阶层,感受不到他的屈辱感,特意去家里找他,这让作者再一次感受到与同学的鸿沟,这个他急切要逃离的地方。
成年离家之后,电话里妈妈跟迪迪埃抱怨,新移民占用了他们居住的社区,妈妈排斥新移民的侵占行为,觉得新移民低人一等。此时的迪迪埃虽然不能体会到妈妈的感受,但知道她排斥的原因,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的差异,暂时被法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所替代,而排斥这些比他们更贫穷的新移民,是自卑的自己通过排斥比自己更差的人来获得一点优越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教育差异
迪迪埃所属的平民阶层,教育是为了能具备基本的认字和计算能力,以适应工人阶级的工作要求,迪迪埃的父亲是一个工人,母亲是个清洁工,他的兄弟姐妹也都是沿袭着工人教育模式,上到中学就可以毕业,虽然工作种类更多了,但都不会获得超过这个阶层的工作。
资产阶级的孩子,有独立他们的学习路径,中学毕业后进入到高中、大学学习,是资产阶层默认的体系,平民阶层如果要继续求学,经济压力是直接的阻碍,而更大的阻碍,是平民阶层的意识,他们甚至都不会有继续求学的意识,自动放弃和辍学成了最自然的方式,从小养成的平民阶层意识,让他们安于在自己的环境中生存,不会有改变的抗争。
迪迪埃高中毕业后,因为优异的成绩,想要离开的决心,选择了继续求学,当他庆幸自己选择了上大学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错失了成为大学老师的可能,因为资产阶层的孩子,默认都是选择继续学习两年再去大学,大学老师资格证只会发给从那个体系毕业的学生。
生活方式差异
迪迪埃埃上高中以后,在学校总是格格不入,一度在被开除的边缘,他想要融入那个为资产阶层准备的求学环境,又内心排斥这种压迫带来的屈辱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经常在学校里挑衅老师和同学。
不懂音乐课上播放的高雅音乐,没听过同学谈论接触过的导演和作家,连取的名字都代表了他自己的阶层。 在好朋友的影响下,他从模仿开始,逐渐学习适应资产阶层的文化,最终没有被这个体系抛弃。
父亲去世后,他打电话告诉一个继承了遗产的朋友,自己不回去参加葬礼,但要去看望妈妈,朋友表示认同,说那是必须去的,宣布你父亲遗嘱的时候,你必须在场,他心里默默骂了一句,他这样的家庭,哪里还需要宣布遗嘱,既没有文化价值要继承,也没有财产要继承,只有父亲很少的那点现金,默认就是属于自己的妈妈,如果别人还要和妈妈去分那点钱,最后妈妈会让他们写一份放弃遗产的证明。
权利差异
平民阶层有投票的权利,在代表工人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党派之间,父母开始总是支持工人阶级党派,最终的投票却总是给了右派的国民阵线,这种矛盾的的投票方式,是他们从抗争到顺从的过渡。
平民总是希望投票给代表自己的阶层,但是最后发现,党派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没有人真的在意他们的利益,他们只是选择了看上去更精英的党派。
最终,迪迪埃通过努力和命运抗争,逃离了他居住的故乡,成为了资产阶层,但是回归故里,他发现依然无法撕掉身上贫民阶层的标签,剖析自己,与自己和解,承认自己来自于平民阶层,真正的从逃离进行回归,跨越阶层的鸿沟,构建自己适应阶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