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儿童》中对中国的教育做了阐述: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 ? ? ? 半夜曾娣打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疲惫又无奈的声音:“我爸妈怎么这样啊,我再也不想回家了!”
? ? ? ? 问及原因,竟然是父母在老家找了个本本分分的男孩子,要她回家结婚了。
? ? ? ? 曾娣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小姐妹,从小她就是我们村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给我的印象是她聪明能干,说话做事也要比同龄人成熟的多,可是就在这几年,她的精神状况大不如从前,有两年过年都不愿意回家了。直到今年有一段时间,得知她得了抑郁症,前来看望,才知道她离开家乡的几年过的有多么不容易!
? ? ? ? 小时候,她的成绩一直都是班级前三,老师心中的好学生,亲人眼中的乖乖女,渐渐长大一点的时候,家人对她的要求重点竟然不是在学习上,而是转移到女子持家上,我听了之后不禁唏嘘不已,难怪在那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当我们在讨论谁的衣服穿的好看,谁今天的头发编的好看的时候,她总是会一本正经的告诉我们:女孩子不能打扮,会被别人说;女孩子不能哈哈大笑,会被别人指的;女孩子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
? ? ? ? 我们惊讶于她可以一个人做一桌饭菜招待家里的客人,同时也会嘲笑她过早的变成了老妈子!
? ? ? 而这些竟都是来自她的父母,听老一辈的话,用老一辈的方式去培养自己的女儿,听上去以后会是一个大家闺秀,也并非会苛刻的要求女儿去做,而是一个孩子处在最信任父母的年龄,她们不懂理智的对待自己走的路,只知道父母说的就是对的,照做就好。而父母呢,给她传授的思想就是:女孩子要勤快,什么都要会做,以后才能不受气,于是女孩很努力的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家庭主妇”。这也成了曾娣在亲戚邻居中的标签,她的爸爸妈妈更是以此为骄傲,她也更加努力的为这个骄傲带上光环。
? ? ? 直到后来离开了家上了大学,需要走出那个家庭自己去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个“灰姑娘”。
? ? ? 有着很好的底子却不会打扮,在主持人大赛时,一照镜子,竟然连自信那一关就没有过掉;参加晚会时,看见别人在台上表演才艺,自己却在台下悔恨什么都不会;在那个本该绽放的年龄,自己却只能躲在墙角哭的稀里哗啦!
? ? ? 在那个本该笑的灿烂的年龄,她选择重新塑造自己,不停的学习,工作,被忙碌占满空间!或许以后她会很好,成为新时代的女性,但中间的这些年的损失她要付出很多时间来弥补!
? ? ?
? ? ? ? 舅舅家的表弟,今年8岁了,越长大越胆小,后来和他深处接触时才发现,原来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 ? ? 一次中午吃饭,他开开心心的来到桌子前,准备端起碗,竟被舅舅当众的一声吼吓的碗差点掉了,原因是:没等爷爷来就先吃了!
? ? 我以为是多大的事,都是自己家人每天都吃的家常便饭,何必呢?
? ? 表弟并没有哭,而是默不作声的坐在那,低着头,爷爷来了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他喃喃的说了句“不想吃了”,就下了椅子,看见他弱小的背影离开后,我问舅舅:你就是这样教育他的吗?
? ? 舅舅说,他做什么事都慢悠悠的,一天到晚也不说几句话,我们看到也着急!
? ? 记得小时候表弟很调皮,还不会说话就能用手比划出很多有趣的动作逗大家开心,长大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受到训斥,往往刺激到他弱小的心灵,久而久之,他也变的不爱说话了。越是如此,父母的苛责也就越频繁,渐渐的小孩变得敏感,也不敢多说话了。
? ? ? ? 在孩子成长的年龄段,父母需要给予的除了正确的人生指引,还需要细心的呵护,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给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成长路上依靠,当这个依靠足够坚实,足够让孩子充满希望时,孩子的内心将建立起一个远大的里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