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44.教学中的“三奴”问题
? ? ? ? 应试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追求考试成绩。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唯分数论曾发挥过不可否认的重大作用,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大发展;但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应试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死的教科书,死的教学方式,死的分数指标”,束缚了不少学生的思维,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刻板的教学使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老师的“奴隶”,家长的“奴隶”。在这种死教书,教死书的模式下,一些有个性的学生,开始叛逆、厌学、逃学、恋网吧、叛逆家庭、顶撞老师、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试想一下,在校园内,课堂里,一切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一个声音在说话,然后用一个标准考试,一把尺子裁衣,从学校、家庭到社会都看“分”论优劣,高“分”遮百丑,全社会的眼睛都盯在分数牌上,把家庭、学校、社会的一切压力加在学生的心灵上,超过了许多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这与我们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极不相乘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今天百花齐放的课改探索,都试图解决三奴问题,但至今还看不到大的成效。
? ? ? ? 应试教育不欢迎独立思考,思维反叛的学生,班级里考低分的“坏”学生往往属于这类,是考试排挤淘汰的对象;而能考高分“听话”的“好”学生,象鸭子,给什么吃什么,不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很少独立判断是非,他们从一进入学校就在“望子成龙”,争“分”夺魁的教育期望下,自觉不自觉地淹没在了“三奴”教育之中。他们按大人们设计好了的套路成长,各种学习班、补习班多如牛毛,他们如同被捏着脖子的鸭,根本没有自主择食的自由。他们通过小学、中学,乃至高中长期接受式学习,逐渐形成了“奴性”,只知道读书,出了社会,呆气有余,而灵活不足,不会同人交往,自我封闭,唯唯诺诺,表现出严重的人格缺陷。通过多次筛选升入高中的学生,基本是应试选拔下的“精英”,基本没有“坏”学生和“差”生,他们都是听话的“乖学生”,“奴性”完全形成,到了大学,老教授们只顾讲自己的观点或别人的理论,缺乏创新能力的高智低能人才被最终雕琢打磨完成。
? ? ? ?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三奴”状况,比较好的办法是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合作学习,既能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又能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持续系统地推动合作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生态,改变评价制度,把学生从“三奴”状态下解放出来,把目标转移到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轨道上来。合作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包容开放的、启迪思维的系统工程,它首先尊重人的个体差异,然后促进人的个性品质形成,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