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默天地
莫言说,加上颜色和味道,对事物会更有感觉。
“蓝眼泪”是继黄花风铃木之后城市里的又一抹亮色,与“眼泪”相融更具情感色彩,透过屏幕看到的一张张“蓝眼泪”的图片,抵挡不住诱惑,择一日前往海边,却无缘相见,有遗憾更有期盼。
蓝眼泪的本质是一类海洋生物(如海萤和夜光藻等)发光现象。
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夜光藻细胞生长达到一定密度时,在夜晚就会因为扰动等刺激而发出盈盈蓝光。细胞密度越高,蓝光越强,这类蓝光会随着海浪此起彼伏,就像大海流出的眼泪,因此被称作“蓝眼泪”。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蓝眼泪“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海洋的生态警告。人们认为蓝色的眼泪是由赤潮的聚集而成的。
网上的科普透视着“蓝眼泪”,海洋生物营造的浪漫,让人类欣喜之余后的警觉,如海浪拍打沙滩般,一次次涌来。
那些发光的海生物是否也看得到自己的着色?群聚的热闹之后便销声匿迹了么?生命的过程是否璀璨过便是圆满?
近日正在读的《王立铭进化论讲义》仿佛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从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进化论思想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惯性地解释着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先来追溯一下眼睛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说这是一个漫长历史,一个感光蛋白质具备了初步的感光能力后便对光和阴影有了反应,为了更利于生存,感知天敌的存在,继而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逐步获得光线定位能力、进光量调节能力、调节焦距能力、图像识别能力,积累起更大的生存优势,直到形成所谓的眼睛。
书中对色彩的感知就是从生活环境中进化说开来的,哺乳类动物的祖先长期生活在洞穴和夜间生活的环境中,需要对微弱的光线有检测能力,但分辨色彩的能力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在暗处很难分辨色彩。
哺乳类动物的色彩感知能力在整个脊椎动物世界都是比较差的。
老鼠、兔子、山羊的眼睛里只有偏蓝和偏绿2种色彩感受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很多动物有4-5种色彩感受器,它们眼里的世界比哺乳类动物看到的世界更加色彩斑斓。
而人类和一小部分灵长类动物有3种色彩感受器,因为灵长类动物需要在白天的丛林中活动,可以更好地分辨树叶和果实,区分成熟和未成熟的果实,所以红色感受器是自然选择筛选标准变化的结果,从而提高了其色彩的“适合度”。
没有看到“蓝眼泪“的唯美,只能通过图片和视频去想象那点点萤萤蓝光奢华,不知道那些海生物来岸边走的这一趟是否看到更多的色彩呢?黑夜里的热情一定是感觉到了的,那些欢呼声此起彼伏,都是为它们而来......
同为大自然的造物,谁也没有天赋的优越性,但只有我们人类发展出了智慧和文明,居然能反过来追问关于自然、关于自身的一系列问题。这种独特的自我认知——人类没有更高贵的血统(同时没有高贵血统带来的责任、约束、牵绊),但确实有最强大的能力——可能是现代人野心、欲望和责任感的基础。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打开《王立铭进化论讲义》这本书,“用进化之眼,把世界重看一遍”,就是开始了一场40亿年永不停歇的华丽冒险,从进化论的公理体系、基本面貌、起源方法论、增长方法论、适应方法论、复杂组织方法论、进化论与人类、进化论与商业八个部分进行解读,你会发现作者善用自己系统地知识架构轻而易举地帮助读者消化进化论的晦涩与有趣,突破生物学的范畴,延伸至思维方式去触碰文明、价值、竞争等等熟视无睹的专有名词,用“进化”的方式重新去认识这个世界。
现代人面临的普遍精神?;蛐矶伎梢源咏壑姓业较咚?。
每种物质、每个生命、每个人类个体都在执行与生俱来的使命,实现某种神秘力量赋予的目的。
真实世界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无法被拆解成几条简单的则,并随意施加影响。
当有好几个理论都能解释同一个现象时,应该选择其中需要假设最少的那个,“如无必要,勿增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