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可以学做人,又可以学谋生。古往今来,能够治国兴邦的名臣不在少数,但是身居庙堂却依然重农利民的却少之又少。
左宗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继承者,且其又能辨证地接受和借鉴近代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左宗棠的耕读文化思想其实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以儒学为基础,重视“实学”,“平生以农学为长”,自号“湘上农人”,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在左宗棠的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训子语》:“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这里的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但却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学做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往往让学子贫困交迫,难以度日;而终日为生活忙碌,不学礼仪哲思,生活便只有苟且度日,少了一份诗意。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也的确如此,左宗棠会试落榜之后,受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前往渌江书院出任山长,主持教务?;抵掠肓浇芏教珍嵩?,得陶澍赏识,并结为儿女亲家。
不久之后,陶澍病逝后,陶澍的大女婿胡林翼聘请左宗棠请到陶澍故乡安化去给陶澍的小儿子陶桄当家庭教师。在陶家,左宗棠饱览了陶澍遗留下来的丰富典籍藏书,深研了水利、荒政、田赋、盐政方面的学问。更深一步的坚定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雄心壮志。
1843年,左宗棠用教书所得的积蓄,在湘阴县置田70亩,并筹建庄园,命为柳庄。左宗棠一边继续在陶澍家教导陶桄,一边耕耘读书,研习农事,对农学进行了了理论研究,并写下了著作。左宗棠以农为本,但“实学绝少”,传世的农书甚是少见,务农又是人生第一要义,于是左宗棠便起意自己写一本农书。
在《左宗棠年谱》里记载:“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公三十四岁。是年,阅近儒著论之书万卷,以农家为生人要务,思为一书,以诏农圃。”左宗棠为了写这部农书,处处留心,不耻下问,孜孜不倦的收集着实践中的来的资料,精心归纳总结。有时候为了证实农谚的可靠性,他不仅向几十位种田的老农民询问,还亲自下田去实际操作,体验总结。
在任教的几年中,左宗棠利用安化和湘阴往返的机会,遍访周边的农家,学习务农耕种的技巧,收集优良的粮食种子带回湘阴柳庄,监督耕作,传授家人。
而后更是写出《朴存阁农书》,内含农事十几篇,从栽种、收割、畜牧、水利等等方面作出详细叙述。而数十年后,左宗棠任命督办陕甘军务,不仅平定回乱、改革茶政,同时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任然不忘教导士兵植树,劝还耕。左宗棠时刻不忘自己“湘上农人”的身份,在收复新疆之时,主张开荒屯田和兴修水利,在哈密垦得荒地19000余亩,使得西北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增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抚今思昔,左宗棠这位历史伟人更加值得我们倍加崇敬,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种耕读传家的精神,认真借鉴历史,做到古为今用,好让湖湘文化的精神重新照亮一代又一代社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