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的人和清醒的人,到底谁会更快乐呢?这还真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
“难得糊涂”,曾是古今多少人与世相处的哲学。这四个字也曾被多少文人墨客书写在扇面上,与人谈笑风生,也曾做成匾额高高挂在堂上,可见“难得糊涂”得广而用之,甚至被当作人生的座右铭。
其实,知道“难得糊涂”的人,并不糊涂。他们经历过人力与物力,甚至老天都不能改变的事情,知道坚持与计较也无济于事,徒增烦恼罢了,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无声的接受,慢慢释然,直到一切随着时间的消逝而烟消云散。
“难得糊涂”的背后,曾经是心的磨炼之路,一次次的得失的平衡与较量,最后表现为超脱,周国平曾说过: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个超越的立足点。
这种超越应该是快乐的吧,最起码与自己和解了,不为难自己了。
有一种清醒,是那种黑白是非分明,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清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了,“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独舞是痛苦的,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冷清。有一种不肯“合流同污”的决绝,最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他必然的选择。
诚然太清醒是痛苦的,无论与世道相处还是与人相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其道理。当然底限还是要有的,比如法律原则等。
记得参加一次佛学讲座,那位法师就说过: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空,你苦心经营的名利财,到最后都不是属于你的,就连身体你都带不走。当时就有人问法师:您把话说得这么明白,这么清醒,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啦?
是的,真相是残酷的,生命的本真也是如此,说到这里,就要我们参悟了,太过清醒,生活无乐趣,转个弯吧,参考一下“难得糊涂”。
生活中,也有真的糊涂人,鲁迅笔下的,那些带有“国名劣根性”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可以观看杀人为乐,可以吃“人血馒头”来治病,麻木冷漠,浑浑噩噩,苟且偷生,不知分辨,不敢反抗。
现在的糊涂人,也许不像鲁迅笔下的那般不堪,他们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从不关心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情,总是人云亦云,没有是非的判断力,比如现在很多的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了事情,不明就里七嘴八舌,等到澄清之后,就仿佛自己从不曾参与过,大言不惭地说“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从来不会清醒冷静地判断,事后更不加反省,就这么混着,有热闹就看看,可以发言就随大流地附和。从不走心,从不思考。
真糊涂的人就算有快乐,也是停留在最底层面的吧,没有心的参与,没有灵魂的参与,那不可能是正真的快乐。
清醒代表着理性,有些许冷漠,坚硬,冰凉的意味;糊涂中有些感性,有温暖的,柔软的感觉。怎样在清醒与糊涂之间寻找平衡点,才是明智之举。
我自己则喜欢摇一把纸扇,上书“难得糊涂”,游山玩水,听风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