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随着硕士毕业论文的线上答辩完成,我也即将结束我近二十多年的学生生涯,正式开始工作。
2020年开头发生的这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让每个人的生活被打乱。更可怕的是,对于2020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春招直接消失。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就业,各大就业公众号依然转发着各式各样的春招信息,企业也因为疫情将面试改为线上,但就业形势之严峻,只有这些毕业生才能清清楚楚感受到:简历投递之后再无下文,初次了解之后再无下文,就算通过终面之后,企业仍然迟迟不发offer......
而这一切,对本科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春招大军中,包含了大多数本科生,和部分秋招失利的硕士研究生。企业在春招放出来的岗位本来就比秋招少,这一场疫情,直接让2020年春招消失。尽管部分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线上春招,但真正通过这次线上秋招拿到offer的人少之又少。降薪、裁员这些都真实发生在我身边。本来打算春招再看看更好机会的我,也只能紧紧攥住现有的还算凑合的offer。并祈祷公司不会迫于疫情影响对应届生违约。
经历过崩溃的秋招,看着直接消失的春招,回头看看自己的求学之路,我最庆幸的,是读了研。
01 奋发
我的本科是西北地区一所普通二本学校,尽管是普通二本,但高考仍然是我整个考的最好的一次。
挣脱高中沉闷的束缚后,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开始享受自己的大学生活,追剧、社团、攒钱旅游,偶尔也逃逃课,追求及格,轻松散漫的过完了大一。但这样的散漫在大二评奖学金时给了我一击,因为成绩不够突出,我只获得了校内二等奖学金。
不甘落后的我开始努力学习,把每天晚上、假期、周末上自习变成一种习惯,不学习就会焦虑的习惯。为了让自己少于受手机的干扰,把社交平台消息都调成静音,以四十分钟为起点,不断挑战更长时间不碰手机,专注于学习。
在这样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学习中,我的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后来相继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大三一开学,我动了争取保研的念头,那时候班上有个同学非常厉害,绩点长年排在学院几个专业三百多名学生的第一名。而我们普通二本院校,保研名额非常少,只有2%的比例,也就是一个专业基本只有一个同学。
强大的对手,渺小的希望,胜率渺茫。
身边要好的朋友都认为我没有丝毫机会。连我自己都那样认为。但是心中那一丝不甘让我始终放不下:尽全力一试,不让自己后悔!
与此同时,我也紧锣密鼓的准备考研。
一个什么都不关注的人决定踏上考研的这条路,首先做的就是查阅大量关于学校、专业,考试科目,考试安排、复习计划等信息??佳邪?、知乎查阅初试、专业、学校等信息,上考虫、新东方的课程。根据了解到的考研经验和自身学习习惯,那段时间将学习计划安排精确到分、天、周、月。坚持将当天的任务完成,绝不允许将任务拖到明天。
推进考研计划的时候,我的学业也不能落下,绩点一旦落下,就更不可能保研。同时想要保研,根据以往的规则,还需要参加国家级的比赛,并且拿到省级前三的好成绩,才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而这个分数,竞争对手是具备的。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同伴参加了感兴趣的比赛,毫无比赛经验的我为了做好比赛项目和伙伴通宵达旦,不断修改和演练答辩,最终获得了省三等奖。
竞赛、学业、考研目标这些事情,让我的大三上学期连轴转,高强度的工作和心理压力让我陷入了抑郁中,学习效率低下,食不下咽、夜不能寐,而低下的学习效率又让自己更焦虑,陷入死循环。这样的状态持续两周,精神状态实在坚持不下去,最后我暂停了学习计划,开始自我心态的调节。
我为什么想要读研?
我出生于重庆贫困县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因为家贫,父亲常年外出打散工,母亲常年在家务农,供养我和我妹读书。从小升初开始,就经历着如果想要去更好的学校,就需要缴纳一笔择校费。而这笔钱,对我爸妈来说可能是半年的储蓄。于是为了省钱,我只能读最便宜的学校。当其他同学都在参加兴趣班的时候,我在家里帮助母亲料理家务。
初升高的时候,同样的中考成绩,因为拿不出择校费,我仍然选择了一所普通高中,继续学习。当成绩不理想,其他同学都在讨论体育、美术等艺体生参加高考时,我从不插言,因为知道那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唯有拼命学习,如果不能考上普通本科读大学,我会和我的大部分初高中同学一样毕业就去打工,没过几年嫁人生子。
所幸我考上了大学,来到大学,身边同学千差万别,有像我这样贫寒家庭出身的同学,也有像我竞争对手那样家境优渥,只需要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也能在父母的荫蔽下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的同学。
因此,假如不读研,我可以做什么?一份普通的工作,拿着不高的工资,过自己安稳的人生,比起我那大多数初中高中毕业就打工的同学们,我似乎好了很多。但是看看我的竞争对手,我的同学们,他们当中比我家境好,又努力的人有很多。
而我,止步于本科,将来我孩子的起点,也仅仅只够得上他们现在的起点。
我和他们之间,差了一辈人的努力。
从小学到高中,我太知道走出那种环境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了,我希望将来如果我有了孩子,能够拥有比我更多的选择权。他可以发挥自己的兴趣,只要他愿意,他可以拥有好的教育资源,而不必像我这样辛苦。
或许现在的我在父母眼中,也是读了本科的大学生,也值得骄傲。我当时也是这么想:好歹是个本科生,将来毕业找工作肯定也不会太差。
这样幼稚的想法慢慢就开始改变了。
因为早早就开始关注就业,大三的时候我们也去逛了学校的招聘会。由于地处西北,且是普通二本学校,来学校开招聘会的大多是根本没听到过的名字,多是沿海城市的工厂,甚至有同学签到了皮包公司。那时候也尝试着去投递简历,。稍微听过一点名字的公司,对着我们投递的简历丝毫没有兴趣,更多的是杳无音讯。
于是多数人选择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但真正上岸的少之又少。
这样的现实,让人无法逃避。
我要去读研----尽最大的努力,哪怕不能上岸。如果不能,做份普通的工作,至少回想起来以后不留遗憾。
想清楚自己的读研目的后,我把自己放空。
高强度的压力让我身心不能负荷,那就减掉一些事情,参加完感兴趣的比赛后,我就再也没有参加新的比赛。只剩下了平时学业和考研,我真正开始投入有条不紊的复习,是2016年的四月下旬。维持平时学业占用不了我多少课余时间,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考研上。
为了不让身体出状况耽误学习进度,我把考研计划做了调整,给自己留了锻炼的时间,骑自行车绕着校园兜风,或者去跑步。清晰的目标,张弛有度的计划确实有效缓解了我的压力,我又重新进入了学习状态。
考研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暑假是对每个考研学子最大的考验,因为极其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懈怠。
每当这时候,我都会去刷一刷其他考研人的经验,看看人家的学习状态,以及和当年考研的同伴们不断交流学习进度。如果实在出现了心里懈怠,就给自己安排出彻底的休息时间。
到了9月初,学校开始进行综合评定,核定保研资格。之前为了争取保研做了很多努力,紧张焦虑和抑郁在之前都已遍尝,真正要出结果的时候心里反而很平淡----最好的努力最坏的打算。
结果出来了,毫不意外,我的竞争对手获得了资格,可喜的是,有一个全专业竞争的名额,而我以0.017分的差距战胜了另一个专业的我很欣赏的好朋友获得了保研资格。出结果之后,她来和我道喜,她说:输给你我心服口服。我以为我会对她感到抱歉,但其实没有,一路走来,我和她对彼此所做的努力一清二楚。一起考研的同学也都来跟我道喜,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太好了,你可以提前解脱了。
考研路上,大家都是孤单的一个人。
02 差距
(1)和硕士同学的差距
保研的复试比起考研的复试,要容易很多。这是我一个学姐的原话。
去上海参加上海大学的复试,为了奖励自己,我选择了坐飞机去复试----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兰州直飞上海的机票一千多,而我为了省钱,选择了飞到南京,从南京坐动车到上海。参加复试时,因为有着学姐的打气,我倒也没有特别紧张,也没有来得及做过多准备,和导师们聊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也顺利的通过了面试。
2017年9月,我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不管是保研还是考研,能够上岸的人都具备出色的能力。而我也很快感受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
我硕士阶段的专业是新开的专业,有五个同学,且大家都是保研上来的,其中有三个本科都是本校。起初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到后来我能明显感觉到巨大的差距。比如在找实习这件事情上,我的同学们在本科就积累了丰富的实习经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500强外企,快消业巨头......所以她们找下一份实习的时候,就非常顺利。而我因为本科阶段完全没有公司的实习经历,这就导致我找实习时非常生涩,碰了三次壁才进了一家德企。
正规企业的确能教给实习生很多职场技能,而这些技能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需要正式工作后才能习得,但真正找工作时,没有正规公司实习经历的本科生根本没有丝毫竞争力...其他在学习资源,学术氛围上的差距更是细说不尽。
这些差距让我深刻的明白,个人的努力只有学校的平台和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和本科同学的差距
在我不断适应自己新学校生活的时候,我的本科同学们有一部分参加了工作。毕业两年后,一次我和我的一个本科很要好的朋友在上海吃饭,他刚毕业的时候就去了北京,之后就很少联系,听说他来上海,我约了他。
那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见面,我们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天。聊的越多差距感越是明显。毕业后他去了链家,两年时间,他换了四份工作,最后来到上海又去了链家做回老本行。他也去面试过其他的,银行柜员,一些中小公司,但每一次去面试他都感觉很受挫,竞争者硕士居多,留学生也不少。而他两年四份工作的履历对每一个HR来说都是不愿意多停留一眼的存在。
言谈之间,他充满了迷茫和不自信。
我的心里那种无力感尤其强烈,他并不是一个很差的学生,交给他的任务他都能做好,让人值得信赖,但能力也并不突出。本科时候,他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很少旷课,按时交作业,期末考试在及格线偏上,课余时间打打游戏看看剧。
“就像还没有准备好,突然一下子就被推入了社会的浪潮中,不清楚自己的方向,也看不到未来”。
普通的学习成绩,普通农村的家庭背景,普通的本科,在大学的时候懵懵懂懂,想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毕业时就这样毫无准备的踏入社会,他不是一个人。
我特别理解他,我刚进入硕士学校的时候,看到自己与周遭的巨大差距,也一下难以适应。如果我当初没有准备去读研,他的经历亦会是我的经历。
其他同学里,除去失去联系的同学,去向比较好的,就是去基层做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但这只占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同学是像他这样,想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没有规划,只要有公司要就去,去了做了一段时间又发现自己不合适,不甘心。越是频繁换工作,找下一份工作就更难,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我已经研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没有特别清晰,但也有了大致的方向,看着身边同学毕业后的去向,我也大概知道自己能去哪些公司。但我依然不敢松懈,为此我一边做毕业论文一边实习。尽力减小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差距。
研究生阶段课业较少,但科研任务占大头,遇上一个好导师基本很少安排杂七杂八的任务,拥有可支配的时间更多,有的同学就利用这些空闲做实验或者实习。而我在硕士阶段也经历了三段实习:两家500强外企,一家中型咨询公司。也正是在这些实习经历中,我不断清晰自己的目标,掌握更多的技能。
然而拿得出手的实习经历,几项国家级奖学金,几项国家级比赛奖项,一项论文...这些在学生眼里觉亮眼的存在,在参加秋招时仍然处处碰壁。
本以为自己好歹也是读了硕士,找工作应该不难,可是等我出去找工作时候才发现,竞争者都是名校海归的硕士,本科生少之又少。
而我也在面试中被其他竞争者的能力表现所震撼,我总认为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已经相当刻苦努力,然而这些竞争者让我输的心服口服。在经历痛苦的打击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我终于在2019年秋招的尾巴上拿到了自己还算满意的offer。
(3)地区教育的差距
如果说学校、同学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我难以释怀,而地区之间的差异却让我感到担忧---对未来教育差距的担忧。
我在兰州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在宿舍点外卖,外卖有时候是学校的同学兼职送,有时候是饭店老板自己或者孩子送。有一次我点的外卖是一个十来岁小孩送的。小小的个子费力的站着踩着自行车,递给我的时候,他的手上是满是粗糙的茧,脸蛋被冰冷的西北风吹得通红,整张脸显示出西北人特有的黑红。
接过外卖的我心里有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太熟悉他手上的茧了,小时候帮妈妈做家务、割草,冬天手上也会出现这样的茧,我的左手上,现在都还留有年少时切菜留下的伤疤。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体谅父母赚钱实在辛苦,小小年纪总想着帮他们承担一些。没想到十几年过去了,经济条件好了那么多,还是有这样的孩子像我小时候一样艰苦生活。
这个小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到现在我都清楚的记得。
来到上海读硕士之后,一次学校举办党员团日活动,全体研究生党员参观孔庙,而给我们讲解孔庙历史的,正是一个不到十岁孩子。
这个孩子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对着一众比她大十几岁的我们,丝毫没有怯场。语调平缓富有感情,没有一丝背诵的痕迹。在场的几十个研究生,就这样围着小小的他,全神贯注的听他讲解。讲解完之后,没有人带头,大家就这样自然而然的给她掌声,而她也是一副落落大方的模样。
如果不是父母精心的培养,谁能做到这样?哪怕是在场的研究生们,也很难做到在陌生人面前
这样不疾不徐,稳重大方。
人群中的我,惶神了很久。
我想起了兰州那个送外卖的小孩---相仿的年纪,各自人生的起点,却是云泥之别。眼前的这个孩子,他的未来可以预见;兰州的那个孩子,他的未来也可以预见。
这样的他们,大概率连同台竞技的可能都没有。甚至是两个相互隔绝层级。而我不小心瞥见了这样的差距。
确实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如果不读研,我甚至都想象不出这种差距,更遑论切身体会。
03 收获
没读研之前,我一直觉得读研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意味着更有可能获得高的收入,认识认识更多优秀的的人。相比于本科,读研之后也确实提升了竞争力,就业机会和平台都更大一些,也确实因缘际会认识了许多非常优秀的人,而这些在我之前的层级都是无法接触到的。
但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收获,我收获的远比我当初认为的要多,也更珍贵,而这些却是无法被量化的。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许乍一看会觉得有点扯,也很虚。甚至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我也具备,但其实更多人只是误以为自己有。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这种变化。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我的一个高中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在家乡做起了老师。前段时间微博上“关于外国人永久居住条例”引起了微博、朋友圈的广泛讨论。我的这个朋友直接和她的一个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在微信上吵起来,两个人都因为对方的言论非常生气,我朋友认为对方愚蠢无知,对方认为我朋友人身攻击。她给我发了截图,一边发一边痛斥这人思想有问题。
我仔细看了截图,发现很难去界定对错,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维度,被困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而我朋友的高中同学指责的语气,和我高中阶段的认知并没有什么差别。
以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那样,“‘我’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心”这是人最大的通病。
我认真的劝解她,指出两个人认知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区别在于走出‘我’:发现自己思维的局限,正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提升的办法。
我确实有效的安慰了她。
我们很容易就被‘我’困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走出‘我’的这个能力,在于做研究的三年,不断钻研课题,在新领域去探索、去思考,去克服困难,一点点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碰壁,不断发现前人研究的优缺点,出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现在看一个问题,我都会本能的往前思考探究原因,寻找当下解决办法,再往后反思得出结论。
这样的锤炼能够有效的锻炼个人的能力,在秋招的时候我经历了痛苦的碰壁,但我一边痛苦,一边从每一次失败的面试中吸取教训。
读研经历,让我发现了自己的平凡。在生活中,有太多比我优秀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克服自惭形秽,我能学习更多;在学术中,有大量前辈做的优研究,我在他们的基础上,作出我自己的贡献。
刚进入读研阶段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很焦虑:因为能学到的东西实在太少。而毕业后我和我很多研究生交流读研收获,发现大家都是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从未遇到过的问题)的能力。
这一切,不经过读研的淬炼,很难获得。
(2)视野和观念
读研确实给我提供了更宽阔的视野,遇见了非常多优秀的人。在硕士阶段,因为学校组织的一次校外导师项目,我结识了我的校外导师,因为她的介绍,我加入了一个致力于改进乡村教育的公益项目做长期志愿者,并成为核心成员。
从小的求学经历和读研之后看到的差距,让我对乡村教育无法释怀。一路走来虽然艰苦,但也幸运,但还有更多的像我一样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幸运。
这个项目多次被央视、人民日报报道,我也很是自豪。尽管相对于中国的教育现状,这点改变很小。
但,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也是在这个项目里,我遇到了非常优秀的同行者们,他们有来自清北复交常春藤名校学生,也有来自二本三本学生,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律师、老师、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因为有着共同的理念和关切,相互间帮助更多。
在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和这些人有什么交集,接触后,发现大家都是在各自环境里努力的普通人。
当然读研阶段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导师。我看到了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看到了她的学习能力,也深刻明白我可能永远都赶不上我的导师。但我依然为学到一些她的思考方式感到自豪。
相比于之前,我提升了太多。
(3)学校的平台和资源
这是最外显最能量化的一个收获。通过学校的学术资源,我接触到了前沿的研究,听过在课本上才能见到名字的讲座;而通过学校这个平台,我有了能竞聘从前认为高大上的企业的机会,并找到了一份自己还算满意的工作,
这是我从前最看重的,也是我读研的目的,我也确实受获了许多。
但读研能收获到的短期内不能量化的能力,才是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写在最后:
202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读研的同学也会越来越多,未来的就业压力只会只增不减,教育素质只会越来越高。也许会有人说未来研究生不值钱。
我想说的是,那种靠着学历那张纸找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社会地位高的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薪的工作永远都需要更多的努力。但读研能收获到的短期内不能量化的能力,才是对个人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我仍然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下定决心顶住压力去考研,为自己搏得一个看见更大世界的机会。
只有真正经历过完整研究生阶段的人,才有资格评价是否值得。也希望未来有一天也能看见学习学妹分享自己的经历!
作者简介:牟姑娘。经济学硕士|公益人|银行从业者。个人公众号:她亦飘零久。作者201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就读于上海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文中提到的公益项目---“是光四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