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要趁早,谁知道退休之后会出什么幺蛾子
这个十一提前感受了一下退休老干部的生活,每天早起公园遛遛弯,回家吃吃饭逛逛菜市场,浇浇花泡泡茶,然后捧上一本书一看就是一天,还别说退休的生活真挺美好的。只是中途被喊回公司修了两天福报,所以呢退休一定要趁早,谁知道退休之后会出什么幺蛾子,但是这并没有耽误我的读书计划,还是读完了 10 本书,真是个自律的老干部,给自己点赞哈哈哈。
为什么要读 10 本书呢?
这是个好问题,因为我已经没脸坐在我的小书房了,每次坐在里面都如坐针毡,看着书架上一本一本的书全都是没有看过的,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 50 多本没有读,真是无地自容,所以就想趁着这个 10 天小长假看一些吧,消灭几本是几本,终究是越读越少的。
为什么是这 10 本呢?
因为这些基本上是去年买的,我还能大概知道为什么买来,所以读起来会迫切一些,剩下的最久远的可以追溯到 2013 年,真是很抱歉我为啥买这么多书又不看呢。既然现在这 10 本的任务完成了,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计划下一期的 10 本书目标了,如果不继续再买入的话,明年怎么也能把剩下的 40 来本读完,然后我就可以没事坐到书房呆着,发发呆也是好的,反正我对得起那些书架上面的书,没有什么能让我不舒服了,想想就期待。
读完这 10 本书之后有什么感想或者收获?
一、单是把这件事完成了我就觉得挺了不起了,毕竟做之前都不太敢跟别人提这件事担心打脸,即便告诉别人也会加上一句“如果看不完就以后周末再看”,而且这 10 本书的其中 3 本是之前看过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某天有什么意外导致时间不充裕完不成目标,结果这不是就去公司修福报了,这 3 本的容错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看书的顺序是按照由难到易,人的热情肯定是递减的,如果后期动力不足想放弃就会觉得太可惜,毕竟难的部分都完成了,何不再坚持一下呢。这个方法论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尤其最后 3 天的时候。
二、有些书不值得一读,有些书值得反复的读。但是具体书目还是因人而异,对我改观很大的一点是:我终于肯把一本书看第二遍了。以前我看过就是看过了,绝不会看第二遍,因为这会耽误我读新的书,也会让我的年度读书本数变少,以前还挺钟情于一年读了多少本书的,现在总算是放下这个执念。读过再多的书,思想和行为仍旧停留在原地,就跟一本都没有读一样。另外还收到来自大云的极大夸奖:“怪不得你懂那么多,原来是看了那么多书啊”,几年前大云说的话还是:“你看了那么多书,怎么也不觉得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呢”,虽然这是大云简单归因的结果,但还是有点开心。真正让我改变的也许并不是这些书,而是推荐了这些书的人,感谢所有给了我正向影响的人们。
三、这 10 本书也许没有太大关联,但是看完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最大问题以及终极解法。要狠狠的自我暴露了,目前看我的最大问题是「过度的自我中心」,终极解法是「通过禅修放下自己」。这应该是这 10 天的最大收获了。
下面是关于这10本书的碎碎念,因为每天看完都有记录在知识星球,所以整理起来容易了很多,因为篇幅太长所以把图片都去掉了。这里不是按照阅读顺序,而是按照对我的启发指数排列。
1. 当下的力量(五星推荐:灵修的入门书)
这本书说相见恨晚有点惭愧,因为它明明已经在书架上躺了 3 年了,但也许是缘分未到才迟迟没有读下去吧。今天恰逢阴雨天,整个人都很安静,这种状态跟这本书更般配了一些,所以才读到了心坎里。
虽然作者不建议一口气读完,但我还是用一个下午看完了,但确实看不快,稍微一走神就云里雾里了,然后再反过头来重看,另外在页面左右上角被提炼出来的文字有点影响正常阅读,需要刻意去忽略才能不被打乱思路,也可能我大脑线程不够用。
书中触动我的点有很多,比如关于如何切断痛苦与思维之间的桥梁 ,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 ,过去对我们的影响 ,用于加强自身免疫系统的自我疗愈冥想方法 ,受害者身份 ,开悟状态下的自己 ,关于臣服以及臣服的假象 ,现在看这些好像是懂了,但只有遇到“事”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懂了。以后可以定期回过头来再看一遍,每次应该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买这本书应该是受了《遇见未知的自己》的影响,张德芬在书中力荐《当下的力量》(后面简称《遇见》和《当下》),记得看完《遇见》觉得对自己启发很大,尤其关于接纳和臣服的部分,还把《遇见》推荐给了好几个人。相较于《当下》,《遇见》因为是小说体所以更易读,但《当下》写得更深入,值得反复阅读。
2. 禅者的初心(五星推荐:二刷才发现了我的人生终极解法)
“没有开悟了的人,只有开悟了的行动”,这是在得意忘形的一期播客中听到的,出自铃木俊隆, 「There are no enlightened person, only enlightened actions. —— Shunryu Suzuki」,当时觉得叮一下子解脱了一样,于是翻出这本书来看,但是从头至尾没有看到这句话,但确实贯穿着这样的思想。
关于“禅修”和“坐禅”以前我都当做一回事,但实际坐禅只是禅修的一种,禅修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的理解中,专注做事放下自己就是一种禅修,但这也经常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我们总是很容易就被外界所扰,保持内心的清静谈何容易啊。
上个月才看过的这本书,今天算是二刷,但有些概念还是模模糊糊,感觉自己悟性有点差,尤其对于「无」完全搞不懂,我有心想要禅修来升华一下自己,但书中又讲要不带目的的去坐禅,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但终归要有个开始,那就先带着目的去试试看,坐得多了也许就忘记了为何而来打坐,只是在打坐。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坐禅是解决我当下很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前些天看书的感悟是自己的“小我”太重了,这让我职业发展进入瓶颈,对于人际交往更是各种不利,而放下小我,最好的方式就是禅修打坐吧,专注于呼吸专注于自己身体,放下各种执念,或许结束的时候也加上“叩头”的仪式,能够更好的放下自我吧。
另外还有一点疑惑是,坐禅是不是就是冥想呢,感觉两者都差不多,书中也没有找到答案,还有很多值得探索呢。
3.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五星推荐:本次 5 本工具书中最受益的一本)
也是一本去年买来但并没有读的书,有的时候会对畅销书有一种逆反心理,不断被人推荐之后又忍不住下单,但是写完名字就放到书架上面吃灰了,有种写上名字就表示已经读完了的错觉?;褂幸恢帜谛牡那碧ù适恰岸镣炅艘沧霾坏?,不如省点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吧”,好在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虽然还是不能确定自己能全部做到,但是可以先从一个习惯开始嘛。
只是在书的开篇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来展示各界对这本书的“赞誉之词”,这还是让人有点不耐烦,甚至觉得有点言过其词了吧,所以就快速翻过直接进入正文了。
以前对这七个习惯的认识都是孤立存在的,只看七个习惯的大纲会觉得“就这个能有这么神奇吗,我才不信呢”,现在感觉脑子里的一些偏见真是害人不浅啊。7 个习惯实际是 3 + 3 +1 的组合, 1、2、3 代表个人领域的成功,4、5、6 代表公共领域的成功,7 代表我们追求进步的意愿,对前面的 6 个习惯产生促进作用,完成 7 个习惯的过程也是从依赖期到独立期到互赖期过渡的过程。这个时候我清晰的意识到我的注意力几乎全部都放在了独立期,也就是只关注了个人的成长,而公共领域涉及到与人合作的部分我几乎毫不在意,或者说我并不认为我有能力去影响他人,哪怕只是改善人际关系我都会觉得很麻烦,所以一直奉承着“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给自己的这 7 个习惯打分的时候,4、5、6 的平均分比 1、2、3 低了 3 分,但是单向得分最高的是第 7 项,这大概表示我上进的欲望超过了我的能力,也表示我并不是不想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只是能力或者认知所限让我压抑了自己这方面的需求,骗自己说只要专注自己就可以了不需要管其他的,这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重大发现。可是在转念想,这大概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如果不能面面俱到,那就先做力所能及的,等对自己信心十足的时候再去理会那些更高级的追求,所以今年我还是会专注在个人领域的成长,时机成熟再做下一步的规划。
在正式介绍这 7 个习惯之前,作者提到了思维方式的力量,包括“品德成功论”和“个人魅力论”,作者倾向于“品德成功论”是更为有效的思维方式,借用原文的话:“品德成功论根植于一个基本信念之上,那就是人类效能都需要原则作指引,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和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法则一样,都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自然法则?!闭馊梦伊氲阶蛱炜吹摹对颉?,达利欧也提到书中所列的原则都是源于大自然,我们应该相信这些原则就像相信自然一样自然,这真是让人毋庸置疑啊。另外还有一句话很是认可:“如果我们只想让生活发生相对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即可,但是实质性的生活变化还是要靠思维的转换”。但其实思维的转换才是最难的呀,我们都有太多的思维定式了,这才是我们养不成好习惯的巨大障碍吧。但是我们越能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局限,就越能直面自己的问题,从而去改变它们。
书中将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这一下子就上升到了方法论的级别,感觉如此的真实可操作,仿佛只要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美实现了,但可能是我的错觉。
关于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我一直自认为是个能过通过设定目标、完成目标来自我鞭策的人,但看完这一章才发现我可能初衷就错了,我完全不符合“以原则为中心”的特征,反倒是更符合“以自我为中心”,这让我有点难以接受,我怎么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呢,好吧,那近期就以这个习惯为目标来要求自己吧,至于其他几个以后再来评估。
最后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结束:“金科玉律已深植我们的脑海,现在则是奉行不渝的时刻”。(完美)
4. 设计中的设计(四星推荐:休闲放松读物)
这本书的作者原研哉,也是无印良品的设计师,整本书看下来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无论从封面设计还是内容排版都让人感觉无比舒服,纸张也充满了质感,这让我不忍在书中划线或者是折角,感觉会破坏了它的美。当然后来我发现并不需要去做这些多余的事情,就看就好了。
这又是一本去年买来但一直没看的书,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提高一下自己的审美能力,只是通过看一本书就达到这个目的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还是要多去了解吧。书中讲了很多设计背后的理念,也有设计师很个人的一些表达,还有一些设计作品的展示,透过这些我们能更深入的去了解设计这件事。虽然是个设计的门外汉,但是好的东西看得多了,自然能区分出不好的东西吧,想想如果我们的家里、衣柜里、周边环境里充满了各种优良设计的产品,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呢。
书中讲到「虚无」的设计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部纪录片是 3 位嘉宾到不同的地方探寻真实的日本,其中有一集是讲述跟设计相关的内容,也多少有点禅宗的气息,感觉还是挺神奇也挺神秘的。推荐这本书也推荐这部纪录片,值得一看。
5. 好好学习(四星推荐:对工具书保持适当的警惕)
去年生日大云送的这本书,当时看觉得收获很大,还发了朋友圈给大家推荐,但是后来就都忘了。直到前些天看看冲冲写这本书的书评,我才恍然想起我也有这本书呢。而今天被喊去加班,所以只是快速的翻了一遍,感觉自己现在完全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了,管不了这么多了,先把十一 10 本的目标完成了吧,这对我很重要,因为书架上还有很多书需要清理,先以量取胜。
低水平勤奋,就像我现在,不停的看书划线,但是都没有花时间去思考,更不用说去实践了,这就造成了看过即忘,下次再看就像看新书一样,然后又觉得很受挫,怀疑自己看的这些书。但实际问题不在书上,而是自己看书的方法上。其实经典且适合自己的书并不多,如果真能找出来一两本,反复去实践验证反馈升级,当自己做到很厉害了,然后再找出来两本继续进阶,反复这个步骤感觉自己能上天啊。所以接下来我应该会快速看完剩下的那些书,然后挑出来适合自己的反复阅读吧,集中精力在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什么都想学。
关于写日记的部分我还是蛮喜欢,因为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确实对自己有些帮助,但感觉有点低效,按照作者提出来的九宫格日记相对来说就更清晰,每天对照自己所关注的部分做记录,定期回顾也能很明显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很容易形成正反馈并继续坚持下去,当某一项或者几项做得足够好了,又可以切换成下一个关注的领域,值得一试。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作者的建议是:「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拐馊梦蚁氲搅饲种屑豆こ淌透呒豆こ淌Φ姆椒ǎ褐屑豆こ淌χ皇侵淙?,而高级工程师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底层原理的作用,最重要还是找到自己所好并真正的钻研下去,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关于人脉的论述部分感觉自己很需要,但是总是本能的退缩,处在辉友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中,很想跟大家建立链接,但是又不知道怎样破冰,又担心会尬聊,以及不知道后期怎样去维护关系,就感觉很麻烦,所以就一直静静的看着大家,额,这个亟待突破啊。
6. 原则(四星推荐:原则太多,适用性未知)
去年上半年在微信读书上面看了《原则》的电子版,坦白说现在基本忘光了,不过这种奉行“原则”的思想倒是深深的启发了我,并且我也坚信如果制定了合适的原则,然后义无反顾的执行下去,肯定会得到与之相应的结果。所以在年初的时候我跟大云就「投资股票」这件事情立下了三条原则,并落成文字贴在了床头上,目前看效果还不错,等年终的时候再拿来检验,是否还可以继续优化,达到更高级的目标。
《原则》出现在十一的书单中还有一个原因是,前几天二刷“得意忘形”的时候,听到一期是专门来讲达利欧的,于是激发了我再来一探究竟的兴趣。
全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达利欧的早年经历以及创办桥水的前前后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他会制定出来这些原则,第二部分讲生活原则,最后一部分是工作原则。我想这些原则的制定主要得益于他的投资经历,他把出现不同情况做出不同投资决策的模型转换成计算机程序,让电脑帮助他来做决策,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从而取得了非凡的收益。而投资的原则和生活原则、工作原则都是相通的,但真正起作用的并不是制定了这些原则,而是他能说清楚制定这些原则的原因,同时随着公司的发展和人员的扩大不断添加和修正这些原则,并毫无例外的执行下去,包括他自己。
第二部分的生活原则深受启发,尤其是第三条“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书中也给出了做到极度开放的具体原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可以作为接下来的一个小目标。另外关于“高层次自我”和“低层次自我”的对话,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中关于“系统1”和“系统2”的比较,两本书联结了起来这种感觉也很奇妙,很多人类的问题研究到极致就会发现它们的底层都是相通的。
还有一点让我颇为心安的是书中这个螺旋上升的线,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忽略了这一点,甚至严重怀疑了自己好久。前进的路并不是笔直的,我们的进步也不是线性可见的,所以当我们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然后又停滞不前甚至遭受重挫时,不要怀疑自己,没有人可以无时无刻不在进步,当前进受阻的时候总结一下原因和教训,然后调整自己的原则或者目标,继续上路就好了。
第三部分的工作原则是对生活原则在工作中运用的具体展开,我就快速翻过了,关于达利欧提到的几个工具倒是可以不妨一试。等我先把“做到头脑极度开放”这一条做到差不多的时候吧,可以再刷一遍。
7.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三星推荐:有点晦涩难懂)
今年十一假期比较长,一直计划着做点什么,前阵子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可以每天看一本书啊,也正好清理一下书架上买来许久但一直没有读的书。于是就从中挑出来了十本,今天正式开启 10 本书计划。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去年就买了的,当时也是因为受辉哥的影响,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良质”的概念。
今天大概从100页左右开始读起,已经不记得之前为什么没有读完就放下了,大概也是因为不那么“好看”吧,内容多少有些晦涩。在开始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搞清楚里面的人物关系,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才隐约感觉到,作者一直反复提到的“斐德洛”其实就是他自己。但是关于「良质」我还是似懂非懂,书里提到了很多比较深奥的问题,神话、哲学、一元论二元论、主体客体、还有关于禅宗,这让我联想到看过的《禅者的初心》和《人类简史》,很多概念都似曾相识,但是并不清晰,甚至说看完之后我的大脑更混乱了,也许还是时机未到吧,那就先让它尽情的 wash over me , 不去纠结到底懂不懂。
8. 金字塔原理(三星推荐:只是不适合我)
用一下午的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书,作者在介绍金字塔原理的同时也完全按照这个原理写作了本书,感觉很清晰。在最后的附录中整理了本书的要点汇总,简直不要太贴心了,我们甚至都不用自己再去写总结,只需要在看完这本书之后看看是不是都了解了这些思想。但“知道”总是太容易,“做到”却很难。
对于我来说比较困难的点在于,我没有受众思维,无论说话还写字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从来或者很少考虑受众的感受。而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 5 个步骤中,有 3 个步骤都提到了“受众”,多么痛的领悟啊。也可能因为我写的最多的文字体裁是“日记”,这个受众只有我自己,开始公开写一些东西的时候思维还是转换不过来,一定程度上这些文字对受众而言就没有价值,至少是损害了它本该承载的一些价值。
另外,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总结且逻辑清晰的人,但是看到「MECE 原则」,我开始深深地反省自己的自以为是。我所谓的总结不过是各个点的罗列,至于彼此间有没有重叠、有没有排他性以及所有的点是否穷尽,这些我完全没有考虑过,我的自我感觉良好被彻底打碎了。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要向外看,而不能只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这几天的阅读让我看到:过度关注自我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局限。
9. 深度工作(两星:不推荐)
前面 3 章太啰嗦,作者一直在企图证明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感觉多此一举,看这本书的人都是认可这个观念才会看吧。写完这句话突然意识到我又陷入了「不要给我讲原理,只求快速得到答案」的陷阱里,不过有些事情是可以不求甚解的,我真矛盾。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去年看到这句话就印象很深刻,今天二刷才发现了原来是出自这本书,爱了。
书里还有一段话很喜欢 :
「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揭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拐饩浠罢媸遣荒茉偻饬耍荒甑墓ぷ飨喽杂谝酝此当冉厦?,但并不觉得累反倒是深深的成就感,包括这两天被喊去公司加班也是一点抵抗情绪都没有,在家歇的时间久了真的是会想去上班创造点价值,一定程度上我们还真的是需要一份工作来让自己好过些,提早退休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每年退休一两个月应该就足够了。
作者强调了深度工作也不意味着就一定要与世隔绝,对于很多人的工作而言,恰当展开协作可以提升你在职业生活中深度工作的质量,很多思想的火花需要与人碰撞才能擦出,但怎样恰当展开又不能一概而论了,书里很多方法对我们只是一个参考,对个人而言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深度工作策略。同时也说明了闲暇对于深度工作的意义,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长时间的深度工作,而适当的闲暇时光,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到深度工作中去,非常认同。现在每天午饭过后我会出去散步一小时左右,回来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一定程度上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的。
至于书中具体的进入深度工作的建议可以参考目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讲怎样避免电子邮件和各种社交媒体对工作的干扰,写的也有点啰嗦了,,,我就不啰嗦了,以后不用再看。
10. 信任的速度(两星:不推荐)
今天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写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柯维博士的儿子,这让我有点意外,买书之前我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而且从签名日期来看《信任的速度》比《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早买了2个月,现在也不记得当时是为什么买了这本书。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个发现,所以总感觉这本书没有他父亲的书写得好,书里举了太多的例子,包括正例和反例,感觉整本书就像例子和引用拼凑出来的,个别例子甚至在不同的地方提了两三次,感觉罗里吧嗦在浪费读者的时间。作者甚至用他两个儿子倒垃圾的事情来举例对比,瓦特?难道每个人都要喜欢倒垃圾才是正确的吗?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啊?;褂邪雅祷堑弊銎笠挡欢暇牡浞兜睦?,我翻开扉页看到书是11年版的啊,11年的诺基亚已经走向没落了吧,为啥还有这样不合适的例子,太不严谨了啊。不建议阅读。
如果要看,我觉得看完目录部分就可以了,影响自我信任的四个核心(诚实、动机、能力、成果)以及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用于改善关系信任的 13 条原则,关于通过“信任倾向”和“分析能力”的矩阵来给予他人“明智的信任”。
虽然这本书有点水,但是上午看的国庆阅兵典礼好精彩呀,甚至看到激动处都有点热泪盈眶了,以前从来没有完整的看过阅兵式,今天跟大云一起坐在电视机前从头看到尾,真的还挺受感染,感觉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啊,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也算是享受到了时代红利的一批人,真心希望国家越来越富强,国强才能家兴旺啊。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并不是说说而已。我爱你祖国。
期待下一个 10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