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曾经的同事,
现在也依旧是好友的F的赠书。
我们曾经聊起,
关于未来的打算大家似乎都很迷茫。
工作生活渐趋稳定,
还有几年就到而立心中却隐隐不甘不安,
像是正位于迷雾的十字路口,
既要走正确的路又不能太慢抉择。
心中堆叠着焦急困惑:
接下来要怎么走?
坦途尽头如何抉择?
可以一直追随内心的欢喜吗?
……
想着这些问题,
初读此书像是撞了个满怀:
四个章节结合现实因素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
基本囊括学业、工作、理财、家庭、爱情、未来规划与时间利用、心态等领域,
读后也许并不会大彻大悟,
但其相对全面和较强的实用性确有些用处。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眼前的路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这些来自对悬而未决的未来的不安才是人生中最本质的问题。
其实不只年轻一代,
早已超过法定年纪的成年人们也可能并未达到由内而外应有的成熟,
而社会中必须成功的内卷气氛却让人不敢停下分毫。
书中令人耳目一新地提出“人生此刻停留在几点钟”的概念,
从心理角度安抚读者一切从未迟到,
不必过早展示也不必急于攀比,
不要因懒惰丧失前景也不要因傲慢过多树敌,
接触各式的人各样的书,
搜集多方信息列出多种可能,
积蓄力量认真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
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
才能更加从容不迫冷静地分析自己该选择或是否选择了正确道路。
步入抉择状态,
书中则将人群分为箭派与纸船派——
箭派总是习惯性将未来成长阶段的所有“可能”全部加以否定,
固执地认为只有一条所谓“正确”的路可走,
常纠结于是否选择了最佳方案;
纸船派则因太过迷茫挣扎而缺乏行动力。
用一定的时间排除杂念正视最真实的自己,
问出以下几个问题:
我最期待的是什么?
目前我最期待什么?
我做什么感到幸福?
我最擅长是做什么?
我是谁?… …
当然了解真实的自己并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所以需要边走边碰撞边探索,
无论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渐渐地自己的形状也会逐渐清晰起来。
很幸运地确定适宜自身的目标后,
重点问题便开始在不同阶段显现。
比如学历常会使人陷入纠结。
但学历对人的影响会有多久?
为什么领导社会及组织向前发展的处于顶尖位置的人却大部分毕业于非名牌大学?
有的甚至都没大学毕业?
书中提到除了不能太过保守外成功还需要很多其他关键性因素:
如沟通力、领导力、责任感、诚信感、业务处理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数不清的条件……
学历固然重要,
而真正需要提升的则是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细化至不同专业也是如此,
一门专业对于社会有多大价值完全是由社会对这门学问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自己的专业加以改造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并学精学透对于正在就读的人群来说更加重要。
知识国际化、学习多样化、自身特色与多专业结合的“化学反应”结合广泛的知识面便能带来强大优势,
由此才能通过更高的自我价值创造更高收入。
涉及收入,
择业更会带来心态与生活质量的双重考验。
书中强调没有来自内心的渴望就不可能成功。
选择一生的从业方向也要结合兴趣和自身条件,
思考工作本身能带来的快乐,
而不是仅以稳定、高收入评定,
更不是把自己卖给花哨的简历,
从众式的空虚感便可以间接证明目前所为是否是真正热爱的事业。
除了学业、职业等关乎生存的大事,
日常的点滴习惯也值得精思细琢。
舍弃因惯性养成的“不良习惯”,
舍弃对无法解决事情的“执念”,
舍弃看似迫不得已的“人情世故”。
追求利益前全面分析可能付出的代价,
确定优先级即刻去做:
以一天投入一小时坚持投资一年就会有所成就的“1+1原则”持续练习积累,
以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扎实的实践、及时的自省撑起成功的营帐,
不断增长阅历见识才能更好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生。
总体来讲本书其实并不仅限于所谓的“年轻人”,
无论哪个年龄迷茫的时候都可以翻看几下,
其中对于生活和工作的不同理解会带来头脑风暴式的新思考。
唯一稍显不足的是内容方面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比如原本说到人生投资与布局,
话题仿佛还未结束下一刻却跳到了失恋的问题,
会令本在进行的思考被打断甚至有些莫名,
整体读过后要针对自身所需梳理一遍思路。
读书的迷人之处其中之一就是不同的人会在书中找到不同的自己和不同的答案。
最年轻的时刻就是现在,
别为年龄和其他事情受限,
想做什么想有什么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吧!
本文版权归 @Amethystyiu 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