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常会有下面的困扰:
1)在多项任务重不断切换,开会、回邮件、回聊天消息、自己的工作任务...... 经常被各种任务打断,无法专心工作。
2)无法抵挡各种通讯软件(微信)和各种社交媒体(抖音/微博/快手)的诱惑。明明只是回一条微信消息,却把所有的朋友圈也都看一遍,很难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
3)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可是自己真正完成的事情却很少,为了完成计划的任务,不得不加班。
在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各种软件工具将我们的注意力榨成渣渣,将我们的时间无限碎片化的时候,深度工作的能力就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畅销书作者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系统论述了这种能力的重大价值和刻意练习的方法,也为每一个深陷注意力稀缺的职场人士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深度工作的能力是在日益浮躁的世界里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深度的生活才是真正优质的生活。
01 什么是深度工作
关于深度工作的概念,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两个概念: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物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价值,且容易复制。
深度工作需要集中注意力,达到心流的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伴随深度工作而来的精神紧张状态对于提升个人能力也是必需的。而与深度工作对应的浮浅工作,这类工作做得多了以后,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将永久降低。
2012年,麦肯锡的一项调研发现,职场人士平均每周有超过60%的工作是进行电子沟通和网络搜素的,也就是在从事着浮浅工作。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深度工作的能力将成为职场的核心能力。
02 深度工作的意义
知道了什么是深度工作,那么,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作者在书中提到,想要在新经济形式下不断进步,有两种关键的核心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这两种核心能力,都要依赖深度工作的能力。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自首思想”? --- 《知性生活》
“天才之人之所以伟大,只因决心投入一切,全力于一点。”? --- 《知性生活》
作者分别从神经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深度的意义。
①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
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而在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多种不同的神经学理论表明,此种影响将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心流状态能产生愉悦,而深度工作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
③ 从哲学角度来看
在信息时代的大多数技术性工作中都有类似潜在的匠心存在。
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你的工作就如同一门手艺,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领,心怀敬意、谨慎应用,你就可以像熟练的匠人一样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03 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关于如何做到深入工作,作者提出了四个准则,并相应提出了实操性建议。
准则一:将深度工作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根据你自身的工作习惯,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双峰哲学
双峰哲学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一块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用其他所有的事情。在深度时间内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肤浅工作时间处理零碎事情或者其他安排,灵活安排。
这种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按周划分,可以每周 4 天做深度工作,其余为开放时间;按年划分,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很多做学术的人都在夏季或休假期间完成);按天划分,可以一天大部分时间做深度工作,每天抽一个小时集中回复邮件和处理消息。
节奏哲学
节奏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让自己不需要投入精力便知道让自己何时进入工作状态。比如早上六点起床一直工作到八点,然后出门去上班。关键词在于挤出固定时长无干扰的深度工作时间。
节奏哲学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习惯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禁欲主义哲学
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从而避免干扰。选择这种模式的群体一般具有明确而且价值极高的职业目标追求,而且在职业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是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清晰的目标能够让他们排除纷杂的浮浅关注点。
新闻记者哲学
只要有空闲时间,立刻能进入深度工作模式。这种方式适合熟练的深度工作者,不适合新手。但如果你对自己深度工作对技能足够熟练,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价值有足够的信心,这种方式可以帮你在紧密的日程安排中挤出大量的深度工作的时间。
不管选择哪一种深度哲学的工作方式,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要为自己设定深度工作的习惯。在哪里工作,工作时间有多长,工作开始后如何继续工作,如何支持自己的深度工作(散步或其他能让大脑保持清醒的活动)。逐渐培养属于自己的工作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意志损耗,更快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另外,为工作设定一个「完工仪式」,停止工作后不再想工作的事情。适当放松自己,安逸的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和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原则二:拥抱无聊,减少对分心事物的依赖
研究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恶习。因而,在进行专注的训练时除了要做到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外,还要不断地去克服分心的欲望。要做到这两者,作者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1、计划好上网时间,其余时间避免使用网络
通过分割网络使用(相当于分割了分心)来减少自己向分心屈服的次数,增强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不停地查看手机,回复微信阻碍了你的专注力。适时进行断网,可以从源头上切断干扰源。
很短暂的干扰也会显著延长完成一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当你在进行深度工作时,一个突然弹出的信息,你的大脑会对干扰做出反应,从而打断你工作的进程。
2、无聊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务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因而即使在无聊的时候,也不要把大脑交给肤浅的、容易获得及时反馈的社交、游戏、网页等。因为大脑一旦适应分心的状态,专注就变得异常困难。
因而,即使在无聊的碎片化时间里(洗澡、散步、上班通勤路上),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比如说一篇文章的提纲、一个商业计划等。这种有针对性的冥想,可以迅速提高你深度思考的能力。
3、给目标任务设定 deadline,限时完成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也就是说在缺乏度量的环境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简单的工作。
总统罗斯福的工作方式是首先找出一项优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务,估算出完成此类型任务需要的时间,然后给自己设定一个 硬性截止期限,并且留出的时间远少于估算的时间。这就要求你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你用自己不懈的高度精力来集中解决任务。
原则三:远离无效社交,谨慎选择网络工具
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工具把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分割成无数的碎片,削弱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我们在上面白白消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花费很多时间去和微博上持不同立场的人吵架。
关于「如何戒掉社交上瘾」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可以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说读一本有趣的小说,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花两个小时进行画画,到户外去拍照等。
这样不仅可以把我们从无效社交的黑洞中捞出来,还可以让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原则四:摈弃浮浅,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作者并非完全否定浮浅工作,但过度的浮浅工作会占据你深度工作的时间。人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当你被一些事情占据后,你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作者提出了几点可操作性的建议。
1、减少浮浅工作的占比
一天工作的 8 小时里,如果你的时间被各种会议、回复通讯消息、浏览网页等浮浅事务所占据,那么你集中注意花在深度工作上的时间势必会被挤压。
作者举了 basecamp 的例子,basecamp 在 2007 年做了一个实验,把五天工作制缩减成四天,免去状态审查会和报告。工作时长虽然减少了,但员工的产出并没有受到影响。降低了浮浅工作的占比,让basecamp 的员工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上。
2、做好工作日程规划
为了避免被繁琐杂事占满日程,每天的工作事项都要提前做好规划。深度工作要求你尊重自己的时间,提前规划好你今天要做什么并思考如何让产出最大化。当然你的工作计划可以是灵活的,允许根据突发事件进行修改。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了解深度工作的原理与背后的逻辑之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通过尽早、可持续的能力训练,在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不同维度,获得巨大突破。学会深度工作,创造实质性的工作成果,活出专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