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某一天,我与五岁的儿子-小米吃着早饭,他看到桌上摆着我从网上买的一打镜前灯的水晶灯泡,包装上写着电压、功率等参数,于是他好奇地问我,想知道这些数据代表着什么意思。
我耐心地给他解释完,他也若有所思地听着。听完后他问我:“那电池的电压是多少?”我告诉他,这些数据也会写在电池上,可以找一节电池看一下。
于是,他继续问我:“那电池在哪里呢?”
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锻炼他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到了。
01
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
小米的提问,其实已经露出了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苗头。当他知道电池上会有答案时,他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自己去找,而是向我直接索要答案。
我回想了下在家里的生活,发现很多时候有些稍微复杂的事件,我就会选择帮办。也就是说,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他已经习惯了会有一只大手帮他解决这些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令我瞠目结舌的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生了一个漂亮的不得了的女儿,圆润的脸蛋上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就像会说话一样,忽闪忽闪地叫人忍不住地夸赞。
如此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她的家人自然而然地把她当成了掌上明珠,时时刻刻地想要?;に?。
?;さ搅耸裁吹夭侥??
上幼儿园的路上,前面外公外婆开路,后面爸爸妈妈断后,四个人包围着她,生怕她摔倒了;
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让女儿接触有可能会伤到手的东西,因为他们想让女儿练钢琴;
只要女儿开口想要的东西,最晚三天内一定买到手;所有幼儿园里布置的作业,全都由家长完成……
家长们的理由相当充分:就这一个宝贝,不疼她疼谁呢?
是啊,谁也无法否认家长们对孩子的爱,他们希望给孩子一切自己能给的,这份爱伟大而纯洁,却又如此沉重。
因为他们忘记了一件事,无论从生命的角度,还是生活的角度,自己总有离开孩子的一天,到那一天,又有谁来像他们一样事无巨细地疼她呢?
只能祈祷她将来能遇到一个像父亲一样,为她扛下所有的压力和责任,像母亲一样给她周到细致的爱,像老一辈一样理解宽容她,并且让她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的男人……
可是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能像父母一样,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地爱自己,即使再爱自己的伴侣也不行。
也许在将来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有一天她摔倒了,然后责怪丈夫没有?;ず盟?。她将无法自己解决问题,把所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推给别人,并因为别人没有为此负责而受伤或愤怒。
当然,这是一则比较极端的案例。现今很多家长已经生发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关注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他们不断地学习,努力地位孩子创造优秀的成长环境。
正因为这份初心,有时候难免会出现操之过急,或者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上周,一位学员分享她闺蜜的一些事,她的闺蜜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峥桃獾匕才藕⒆幼鲆恍┦拢热缦丛璧氖焙?,让孩子帮自己拿沐浴露,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帮自己拿筷子。
这让我有些哭笑不得,因为她没有正确理解什么叫“独立解决问题”,才会让一份温暖的母爱走偏了道路。
因为这些行为根本无法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会给孩子带来一条固有信念:“我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我才是被爱的”,孩子将被这条家规束缚,渐渐地便失去了拒绝别人的能力。
所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作为家长必须树立正向的意识,同时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行为体系。
02
做个“懒”父母是需要勇气的
当时,我很随意地回答小米:“那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电池哦?!毙∶琢⒖滔萑胨伎贾校艘换岣嫠呶遥骸拔乙欢ɑ嵴业降?!”
换做以前,我可能会从抽屉找出电池,指给他看写在电池身上的数字,然后等待他的答案。
但自从我在忘形·心学院开设的三门工作坊毕业后,我的觉知开启,我可以时刻关注到自己的内在运作的状态。
以前的这种做法,其本质是我通过帮助小米找到电池和答案,来满足我需要小米知道答案的需求,从而我能感受到被满足,于是产生喜悦的情绪。
当我的这份潜意识浮现在眼前时,我能够感觉到将要付诸的行动,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而并非为了帮助小米。于是我停下了这项选择,选择了对于小米来说更好的选项: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可能是个“懒”父亲,因为找电池对我来说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我却不愿意帮助小米。
但是,做个“懒”父母是需要勇气的。
首先,需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我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
其次,需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质疑,因为如果换一件事,自己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要求太严格了;
最后,需要面对孩子的反应,因为未必每件事孩子都乐于自己动手去做,当孩子不愿意行动的时候,才是真正考验自己意志和智慧的时候。
日本畅销书作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指出,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中诸多课题的勇气。
只有具有勇气的父母,才能赋予孩子勇气,真正有觉知的人,是有能力感悟到自己行为的背后是勇气还是恐惧。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怕”字句来判断自己的某个行为背后推动力,如:
怕孩子考不上大学;怕孩子以后不好找对象等等,这些想法是出于恐惧,于是这个想法就会通过行为把恐惧传递给孩子:怕孩子考不上大学,就要孩子从小学这学那。
我们都知道,出于恐惧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适的感受,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放任恐惧支配自己做决定,那么给孩子的负累将是一辈子的。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说过,人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
若失去了智慧,还何谈教育呢?
所以勇敢地做个“懒”父母吧,这不仅能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当自己生发了勇气,就能赋予孩子勇气。
正如法国哲学家艾伯特·施韦策(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教育孩子三项基本规则:一是以身作则,二是以身作则,三还是以身作则。
03
放下对于结果的追求,
给予孩子信任和空间
在那一天之中,我发现小米似乎忘记了这件事,他并没有如我想象的翻箱倒柜去找,也似乎没有想要找到答案的行动。
我有几次想要提醒他一下,一方面想要确定他是不是忘了这件事,另一方面我还是想知道他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但我几次都忍住了,直到最后在傍晚出门的时候,他在我的车上发现了电池,并且告诉我答案……
事实上,结果和目标是两回事。
结果是人和事在经过发展后达到的状态,是一种客观显现;目标是人对活动的预期和设想,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
主观因我们而生,但客观并不由我们左右。
知见心理学创始人恰克博士(Chuck Spezzano)说过,对于结果有多追求,就会对过程有多控制。好的结果往往是自然呈现的,而非刻意追求的成果。
在我的一些个案中,有的父母会为了某个结果对孩子施加控制,这个结果往往披着善或美的外衣,从而让控制更为隐秘。
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刚刚生完二胎,想请婆婆来家里照顾孩子,原因是希望孩子能享受到奶奶的爱,但这件事却让她与婆婆发生了矛盾,因为婆婆实在无法立刻抽身过来,而她却又很着急。
我继续追问背后的原因,答案竟是因为她的老大没有享受到奶奶的爱,她不希望老二也这样。她回答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了满满的自责和内疚,因为这个想法实质上是出于对老大的愧疚。
后来在我的帮助下,她意识到,自己对待婆婆的态度未必就是“请求”,而是“要求”,因为她觉得自己对孩子有所亏欠,所以要求婆婆跟她一起来偿还。如此孩子得到的未必全是爱,因为家长的心中也并非全是爱。
可想而知,“孩子获得奶奶的爱”这个结果,在过程被控制的情况下,一定会事与愿违。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夫妻关系以及与老大之间的关系,这些对关系的伤害无法预估,但一定存在。
后来我给了她几个建议:
1.尝试去接纳自己这个想法的真实意图
2.尝试放下内疚和自责,相信既成的事实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安排
3.尝试放下对结果的追求,尊重过程让结果自然呈现
4.尝试去信任孩子即使没有像自己设想的那样享受到奶奶的爱依然能够幸??炖?/p>
最后她与婆婆认真沟通了这件事,并且诚实地告诉婆婆心中的想法。婆婆也努力安排时间准备到家中来照顾孩子。
这个案例中对孩子的不信任是极为隐秘的,我以此为例就是想要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自己根本无法感知,其原因就是自己尚未具备觉知的能力。
但是努力地去相信已发生、正发生和将发生的一切,便是对孩子和未来最大的信任。
04
客观对待事实,
基于事实给予孩子肯定和褒奖
在车上,小米给了我答案:15伏。
我首先给出了对他答案的评定:错误。随后我请他再仔细地寻找答案。他笑嘻嘻地说没有看到小数点,答案应该是1.5伏。
我说:你的第一个答案虽然错了,但这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最终还是找到了正确答案。但是整个的过程爸爸必须为你点赞,因为你的答案,是通过自己寻找和观察得到的。
后来我带着小米去享受了一顿披萨,他非??摹?/p>
据我的观察,大部分的家长并不懂得如何夸奖孩子,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适当的夸奖,反而会使孩子陷入一个偏离的迷局,当成长环境不断地加深这个迷局,孩子未来的生活可能会被困住,成为一个束缚性的观念。
一年前的小米经常会在完成一件事后,询问我他是否厉害,我自然会赞扬他很厉害,有时为了突出这份赞扬,我会加重或重复用词,比如非常厉害、很棒、聪明等等。
但渐渐地,我却发现他的很多行为的目标是我的这份赞扬,也就是说,他为了得到赞扬而去做一些事。
这是一件可怕的事。
得到赞扬是人底层的渴望,人会施展各种各样的行为去满足这份渴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只要我做到某一件事,就能满足渴望,那么他们就会不断重复这件事。
比如,考试成绩好得到了赞扬,那么他们会想方设法考出好成绩,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孩子得到的爱不足够时,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会产生扭曲,作弊、撒谎等,或者干脆封闭这份渴望,放弃自己。
他们的信念中,会生成一条法则:只有我取得了好成绩,才能获得爱。
也许在他们日后的工作中,当某一天取得了成绩却没有被肯定时,就会受伤,于是开始通过投射这份伤害,来?;ぷ约夯袢“踩母芯?。
他们会认为“没有肯定我成绩的人,就是看不起我,就是不爱我”,慢慢地,他们要不就为了这一份满足,拼尽全力错失幸福的机会,要不就是为了?;ぷ约貉≡裆撕Ρ鹑恕?/p>
所以赞扬也需要技巧,我们可以通过肯定事件的过程来赞扬孩子。
比如赞扬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或者做家务时的勤劳,又或者跑步时的坚持。不要拿结果去衡量这一件事的成与否,这也是我上文所提及的观点,家长们既要自己放下对结果的追求,也要帮助孩子放下。
05
不要我觉得,要你觉得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不俗的天赋资源,作为家长在养育孩子的同时,更多扮演的是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我们要多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在世上多活几十年,或者带着父母的这个身份,都不能成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
也许我们确实是对的,但也不代表孩子是错的。即使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某个想法是“错”的,那我们是否有勇气与孩子一起“犯错”呢?
对孩子的尊重,就是对孩子建立健全人格的最大帮助。
别再通过建议来实现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不妨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多想想这句话:不要我觉得,要你觉得。
让孩子的想法得到自由的呼吸,让孩子开始试着掌控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开始试着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些都需要家长不断精进与学习,提高自己的自我价值。父母幸福,孩子才能幸福。放下那些认为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要让孩子得到的期望,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自己必须为之努力,至于孩子,相信他们就好。
来,请跟着我把这句话植入自己的脑海:不要我觉得,要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