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蒋勋的散文,感叹作家的敏感,可以把一株月桃、一点萤火写出极致的美感。这些美的事物,生活的每一天都会零星出现,只是,大多数人没有那样闲适的心境和时间,沉醉其中,我也在这大多数人之中。
从前,我常想脱离组织,自由穿行;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一半,在一半的时间里能够随意安排,当外界给一定空间可以随意的时候,内在的部分开关又会跳出来,于是,就要学习和这些内在的开关谈判、达成共识,共识一段时间,会再次风起云涌一翻,再和谈,如此往复。
时间久了,发现,近看是线性的往复过程,远看则是结构的不断微调。微调后的内在结构状态,是越来越接近某种理想状态。
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呢?一种无限接近自己的内心,耐受某些感觉的状态。这些感觉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但都是自己的。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一种成年人的自我负责感。
年轻的时候,延续着原生家庭给予-依赖的模式,拿着这个模式的某个接口,时时刻刻想在生活中寻找能和接口对上的人,不断地期待、受挫、失落、沉溺之后,逐渐从感受上看到、理解自己的位置,在那些不同的位置上呆很长时间,就像一个迷茫中寻寻觅觅的人,寻累了,坐下来休息,内在有个声音说:不是向外寻,而是向内找。
开始向内看,过程自然煎熬,好在到达的地方是有风景的。
曾在「糖心理」上看到一小段视频,一个欧洲的专家讲心理治疗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其中两点,一个是希望,一个是耐心,这个不只是治疗师对来访者需要的,也是治疗师在上岗前,或者上岗中,需要对自己的。
我有一个书写的愿望,也需要对这个愿望心怀希望和保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