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患有学习焦虑症的孩子,一向成绩中等,万里长城里的一块砖----名不见经传。尤其是毕业后,面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B型血的发散性思维,我依然对学习抱有无限的渴求,饥不择食,什么都学,什么都看,什么都吃,学的是法律,做的是人力与社会工作,上班是学习,下班更是学习,啥滴鬼谷子庄子老子,啥滴儒释道圣经,冷门到开放技术路上观察学,匠人精神中医一九八四万历十四年,人格心理发展心理社会心理人类学,什么吃得下都吃,过着貌似充实的日子。
加法的生活,让我的前25年的人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也是加法的生活,让我接下来的6年,受尽折磨,差点走火入魔,不可自拔。涉猎了那么多,为什么内心还是空虚,还是迷茫,而且越学越恐惧,越来越责备自己,日子越来越难过,每天都不愿意去睡觉,因为太多东西要做了,同时把闹钟调整到每天4点起床,还是因为太多东西没有做好。是我太笨吗,是我太懒吗,是我睡得太多吗?
何时是个头?每天都是内忧外患的感觉(自己的身体吃不消)但是,知识是没有尽头的,随便一个百度百科,足以啃我一辈子。难道就这样抱着那么多的遗憾进入棺材吗?
本来学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孔子不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骗子,怎么我越学越痛苦,但每当我想把书架连同书一把鼻涕一把泪付诸火炬的时候,我又撕心裂肺,难以割舍,只能暂时搁置,留待下一个不能入眠的深夜,再将历史重演。
就像李宗盛歌里说的“啊!多么痛的领悟”,人生的体悟就是这样有趣,说来容易,但是经历的时候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才深切的明白。这叫“回甘”,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也就是苦尽甘来,那种感觉不言而喻。如果不是已经把这个阶段走过,是不会云淡风轻的把这个写成这些话的,因为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当自己是三季人(三季人故事见文末)的时候,是永远不了解四季的风景,当你还在老鼠圈的时候,是永远不知道人生还有一条车道叫快车道。(现金流游戏)
其实这几年,我不是没有一点逆袭的灵感与机会,比如我曾认为“我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资本的能力”,也反思过“我怎么学了那么多,不去行动呢”?但是,念头很快就过去,“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心魔最终还是将我的自性掩埋,无力反抗,消失在黑夜里。
以上描述的“痛苦的经历”,在事后被我自我定义为学习到走火入魔。对,热爱学习的你会不会有同样的心理负担?会不会有同样的无助无奈与“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幸结缘更高层次的人,与高手切磋交流,绝对不是鱼死网破非死即伤,而是互为师徒,互相增益。6年后,我才慢慢地走出了这个学习的死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结合自身体悟,才有缘体悟到其中微言大义?!拔А庇搿拔馈笔橇教趼?,一条路到了尽头,必须走下一个阶段的路,才能走出迷局。
结束这种走火入魔的真谛,就是“为道”,而不是“为学”。子曰,学而时习之的“习”,在教科书是理解为“温习,复习”,害人不浅啊,根据南老在《论语别裁》里的解释,“习”应该是“演练、练习”为理解?!把А钡健跋啊钡墓?,隐含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思想到行为的一种归依。这才是孔子要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核,也是我切身的体悟。不习的人,学再多,也是空虚与恐惧的。
那学习什么内容呢?常言道:做人比做事重要。对,要学做人。但一直在深思的“做人”,定义清晰了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抑或坚守自我风雨不动安如山?其实,这个世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是有,但是你过于僵化,格局太小。高手切磋,相得益彰,彷佛如梦初醒:做人就是学道,老子说的那个道。玄吧,就是那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虽然我也没办法说得清什么是”道“,但是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对"道"的阐释。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比如王阳明临终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等,都是对人生大彻大悟的深切体悟,是属于他们的、也是属于天地万物的“道”。做人就是学道习道,践行属于自己的“道”。
在此强调“道”,就是告诉你,当你学习到走火入魔的时候,第一步是就是放弃过多的“术”,第二步就心无旁骛,贵在专精,一门深入,第三步就是结合所学的一门,深切体悟,形成属于自己思想结构的骨架。接下来将其他的术,往骨架子上去堆砌,吸收天地精华,慢慢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道与术之间,大道至简,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大多数聪明人眼里的”傻傻的,笨笨的“许三多。这是我自己亲身的体悟。广州街坊最怀念的陈SIR曾经在电台节目《心灵地图珠三角生活态度》讲过这句话,“小聪明不代表大智慧”。那些看起来很实在很聪明的人,并一定就是最有智慧的人。反而是修行中的业障----傲慢心。我过去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学得多太练做得太少,更在于我学错了。准确点说,读书阶段加法读书是积累,勉强还过关,但到了该转折的节点没及时转过来,就导致了后面的痛苦,“走火入魔”。
我走火入魔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心不正。学那么多如果单纯留在知识层面就是太low了,因为一直都是这么“low”,才无法窥探另外一个层级里更为深层的智慧----定的智慧。心不正不纯,充满贪、嗔、痴、慢、疑的心,无法做到大学八条目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无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以,心不正,出世入世都不行?!坝湫恼?,先诚其意”,我要持戒,我要恭敬,走火入魔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要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一心不赘物,逍遥古今,首先在于修心,修心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正心。
当我领悟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要流泪了。不是因为几年的困惑得到解答后的欣喜之泪,而是不舍得,舍不得。放不下这些曾经日夜相伴的道与术??!凡人俗子啊,庸俗的想法。幸好,转念转得很快,就一秒钟,我就法喜充满。
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念佛,自然得法喜,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从清净心生出来的喜悦,是真乐,是法喜,是真正的滋养。感恩一切遇到的人和事,感恩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内心的喜悦。
幸好这个走火入魔的阶段,只是影响个人,没祸害社会??嗪N薇?,回头是岸。不是非给大奸大恶停止恶行适用此句,心念的转变,同样适用。
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染尘埃。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作为根器中等的我来说,能体悟到这里已经非常愉悦。
为什么我说道比术更为基础,并且先掌握道比先掌握术的幸福感会高点?如果先学术,表面上很充实,但是往往容易缺乏深度思考追根溯源的能力与认知。认知的重要性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当方向确立,任何的术都是对道的如虎添翼,而不是甜蜜的负担。
道与术之间关系微妙。有人说,儒的根本是忠孝两个字,佛的根本是空,道家的根本是道,这是别人的体悟。这是别人不同角度看同一个世界的样子。而你呢?“术”字繁体是“術”,行部,邑中道也。邑、國也。引伸爲技術??杉醣疽寰褪堑缆?,是路,但如果不明白方向,很可能走冤枉路或者危险路。而道,才是方向,途径、法则、规律,更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法无定法,佛性常在。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佛性,就可以进入禅的境界,无需经过艰苦的修行。即所谓“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佛陀”。真正的道,无须你”朝朝勤拂拭,莫使染尘埃“,那是中等根器人做的事,离道还远着呢!但你已经在路上了,要欣慰。
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因缘不同,阶段不同,不管是什么,都要欣喜接纳,随喜赞叹!
说不清的未来,回不去的过去,只有当下,放下欲望,简素生活,知行合一,过好当下,每一个瞬间,都能连接天地,天人合一。
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 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鬃拥难南胱约赫獯斡?,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闭飧鲅煜呕枇?,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 ,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